紀念六四從香港移師海外

(德國之聲中文網)在紀念北京天安門事件35周年的日子裡,當代歷史學家何曉清(Rowena He)受邀穿梭於美國、英國和加拿大之間,在一系列講座上做演講,為那些不能發言的人發聲。

1989年發生的鎮壓事件,在中國大陸仍然是一個禁忌話題。時至今日,究竟有多少人在街頭喪生仍是一個未知數,有人猜測數百人甚至上千。

曾經是自由燈塔的香港,30多年來,年年不忘為悼念死難者而舉行大規模的六四守夜活動,但這在今天已不可能。2019年,香港舉行大規模反政府抗議活動後,次年實施了《香港國安法》,之後當地為《基本法》23條立法,持不同政見人士失去了所有的活動空間,"煽顛罪"成為用來懲罰他們的重要法律依據。

2019年,何曉清應聘從美國來到香港中文大學擔任歷史副教授。2023年,港府拒絕延長何曉清的簽證,她本人亦被中大立即解雇。

紀念六四35年的日子裡,何曉清的日程安排得很滿,她認為這是她的職責所在。據了解,何曉清曾在1989年參與過中國廣州市的抗議活動。她對美聯社說,"我們不能繼續在香港點燃蠟燭了。因此,我們要在全球各地點亮它。"

對中國大陸人很難抹去的記憶

為保留對天安門鎮壓的記憶,海外的紀念活動變得越來越重要。在過去幾年中,美國、英國、加拿大、澳大利亞和台灣等地出現了越來越多有關這一主題的演講會、集會、展覽和表演。但是,對六四的記憶很難從所有思想開放的中國人的腦海中抹去。

據何曉清回憶,當年17歲的她也同其他抗議者一道走上街頭,那是出於對祖國的摯愛。鎮壓發生時,她整晚守在電視機前無法入睡。後來回到學校,她被要求重復官方的定性說法,即政府成功平息了一場暴亂。只有這樣,她才能通過考試。

何曉清對美聯社說,"我從未殺過任何人。但這些年來,作為幸存者,負罪感揮之不去"。

海外紀念活動:一把 "雙刃劍"

為了保留對這一事件的記憶,紐約市去年6月開設了一個專門紀念天安門鎮壓事件的博物館。六四天安門事件中的學生領袖之一王丹擔任該博物館的負責人。他估計截止到今年5月初,該博物館吸引了大約1000名參觀者,包括中國移民、美國公民和香港人。王丹說,為了擴大觀眾群,他計劃在美國的大學校園舉辦不定期展覽,以及在其他國家舉辦長期性展覽。

荷蘭馬斯特裡赫特大學歐洲歷史和記憶研究教授西爾普(Aline Sierp)認為,海外紀念活動使記憶得以傳播和延續,為其他人和後代提供了了解的機會。但這可能是一把 "雙刃劍",因為不同的地方會調整這些記憶,使其在未來面臨支離破碎,或者脫離原有語境的風險。

上周,倫敦一家劇院上演了話劇《5月35日》。該劇由在2020年《國安法》頒布後移居英國的香港僑民列明慧(Lit Ming-wai)創作,講述一對老年夫婦希望有機會公開悼念他們在1989年去世的兒子的故事。

該劇導演皮爾斯(Kim Pearce)是一名英國出生的80後,她表示,在很小的時候,這場悲劇就引起她的共鳴,當她讀到芬頓(James Fenton)的詩歌《天安門》時,曾感動得熱淚盈眶。她說,參與這個項目進一步加深了她與這些故事的聯系。

(美聯社等)

© 2024年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