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倫之眼」真存在! 超新星爆炸塌縮成中子星 藍紫色球體被恆星碎片包圍

由韋伯太空望遠鏡與哈伯望遠鏡共同拍攝的「 SN 1987A 」照片,中間藍紫色的部分是人類首次近距離觀測到超新星爆炸後塌縮的中子星。   圖:翻攝自 @Stockholm_Uni X 帳號
由韋伯太空望遠鏡與哈伯望遠鏡共同拍攝的「 SN 1987A 」照片,中間藍紫色的部分是人類首次近距離觀測到超新星爆炸後塌縮的中子星。 圖:翻攝自 @Stockholm_Uni X 帳號

[Newtalk新聞] 自古以來,人們就對寬廣的宇宙充滿興趣,雖然經過長時間的觀察,但人類對宇宙的了解仍然十分有限。一顆名為「 SN 1987A 」的超新星於大約 40 年前爆發,現代的天文學家也觀測了爆炸的全過程。天文學家們近期透過韋伯天文望遠鏡以及哈伯望遠鏡對「 SN 1987A 」進行觀測發現,超新星的核心已經塌縮成中子星,是人類歷史上首次近距離觀測超新星爆炸的全過程。

「 SN 1987A 」是 1987 年在大麥哲倫星雲內觀測到的超新星爆發事件,是現代天文學家首次在近距離的情況下觀測到超新星爆炸,也是人類首次觀測超新星爆炸後核心塌縮的全過程。

根據公開消息,「 SN 1987A 」是近 400 年來最亮的超新星,也是提供人類研究資料最多的超新星。根據先前的天文學理論,超新星爆炸一般被認為會發生在比太陽質量大 8 到 10 倍的紅超巨星上,然而「 SN 1987A 」前身卻是 18 倍太陽質量的藍超巨星。在超新星發生爆炸以後,新的觀測結果也幫助人類修正大質量恆星演化的模型。

一般來說,超新星在爆炸後,星體的核心會塌縮成密度較高的中子星或是黑洞。但是在 1987 年觀測到超新星爆炸後,長達 37 年的時間內都沒辦法用人類的現代儀器觀測到中子星,甚至一度出現「中子星消失」的假說,科學家們推論中子星應該是被濃厚的塵埃雲擋住,無法透過一般的觀測方式進行觀察。

然而透過人類最新的天文觀測儀器,現代天文學家於今年 ( 2024 年) 2 月 22 日在《科學》( Science )雜誌發表研究結果,稱成功利用韋伯望遠鏡,在紅外波長的範圍內穿過塵埃雲發現外層電子被剝離的氬與硫原子。相關研究人員指出,這種現象是由中子星引起的。一般是在恆星快速旋轉並拖動周圍粒子時發生,或是恆星在冷卻時發射紫外線與 X 射線輻射產生。

負責編寫研究結果的天文學家約瑟夫.拉爾森 ( Josefin Larsson ) 教授指出,「 SN 1987A 」至今仍持續對天文學家帶來許多驚喜,塌縮的中子星甚至需要透過特殊方式進行觀測。而研究報告也使用韋伯太空望遠鏡與哈伯望遠鏡的照片進行組合,一顆微小的藍紫色球體周邊包圍著大量的恆星碎片,形成致密的中子星。《大紀元時報》形容該照片就如同《魔戒》當中的「索倫之眼」,令人印象深刻。

查看原文

更多Newtalk新聞報導
謝步智觀點》柯P的夢魘來了! 青鳥要吃光小草 民眾黨2026恐進ICU
差點開火?! 菲軍仁愛礁槍指中國海警 中枚怒 : 解放軍可能推至前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