絕不為信仰犧牲 萬一我錯了呢?

隨著網路技術的發展,人與人之間的交流前所未有的密切和頻繁,以往說出來也聽不見的聲音,現在在網路隨處可見。於是投緣同氣的大呼「爹親娘親,不如價值觀相同親」;理念相悖,認知衝撞的則割袍斷義,恨不能飽以老拳。所以有對社會撕裂的日益強烈的擔憂。如此衝撞的底層邏輯在於大家都堅信自己是對的,都有捍衛真理的神聖感,於是大王之雄風激颺熛怒。如果大家都退一步想,萬一我錯了呢!此念一動,爭端平息,偏激消弭,異端邪說兼蓄包容,創新發展土壤都能生成。

堅信自己正確和別人荒謬的底層邏輯源遠流長,從為真理而鬥爭,到推翻、打倒、砸爛和大批判。殊不知這樣的邏輯非常需要商榷,首先它涉及到宏大的敘事。真理豈能為尋常人等說得清楚,沒有幾十年的功底,誰敢說自己手握真理。有了幾十年的功底,更不敢有這樣的自信,因為認知的真理與客觀的真理完全不是一回事,否則,哪會有人念叨著同一條語錄,鬥得血流成河。一條客觀真理能夠衍生出1萬條都不止的認知真理,大家捍衛的其實都是自己的認知,而與真理沒有什麼關係。

愛因斯坦挑戰了牛頓,自己也面對挑戰,人們對相對論的認可轉向到量子力學。量子力學發展和認知早晚會面對相對論以及牛頓力學等同樣的命運,這就是科學證偽的過程。其次,哪怕微小的是非對錯,也需要專業人士鑒別判定。

英國哲學家、數學家和諾貝爾文學獎得主羅素的話很值得我們深思,我絕不為信仰而犧牲,萬一我錯了呢?連他這樣的牛人尚且不排除錯了的可能,對於尋常人等,則更要有這樣的意識,我們不是萬一錯,而是錯一萬。

由此產生新的問題,即說的人怎麼可以將自己都不那麼確認的去告訴別人呢?這是不是涉嫌誤導?聽的人怎麼能接受人家的言之鑿鑿,這非常可能掉進洗腦的陷阱而不自知。如果交流的目的是要人家相信,那麼說自己所不信,聽人家之不信,這不僅荒唐可笑,而且倫理上不可接受,如此交流不要也罷。但如果交流的目的不是為了相信,而是為了驗證邏輯,尋求啟發,則這樣的交流不僅需要,更應發揚光大。

因為說的要展示邏輯,推演過程,修補破綻,接受挑戰。如果破綻無法修補,那就坦然承認,無需堅持自己的正確。聽的要尋找邏輯破綻,如果沒有則跟隨走上一程,如果有則切磋推敲。不管有沒有邏輯破綻,尋求啟發就是錘煉邏輯,提升思維品質。尋求啟發還包括發現人家的認知角度的特殊性,譬如大家都說貨幣是一般等價物,有人提出它是債務憑證,我要驗證不同說法的邏輯是否能成立,接受成立的,找出不成立的破綻所在。至於最後的結論是否正確這不重要,重要的是驗證邏輯的過程不能有破綻。這是交流應有的態度和方法。

如果說的從群體利益出發,運用貌似崇巍,實質空洞的概念,強調目標的神聖,不講基本的邏輯,卻要人家接受。而聽的服從權威,接受空洞的概念,放棄邏輯驗證,這就是洗腦。反之,從個體利益出發,瞄準它們的實現和維護,尋求邏輯的縝密,以及自洽和它恰,這就是啟蒙。鑒別洗腦,尋求啟蒙,這也是交流乃至教學的目的所在。

如果大家都不認為自己一定對,人家一定錯;都只要啟發,不在乎對錯;都只要過程的邏輯推演,而不在乎最終的結論。那何來、何須和何必情緒對抗。更何況是非對錯是人家的,啟發啟蒙是自己的,誰也沒理由為人家而犧牲自己的情緒。如此網路祥和之雲勢必冉冉升起,普照四方。(作者為大陸大學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