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付減 中醫師不針灸只開藥?

中國時報【林宜慧╱台北報導】 許多民眾遇有腰痠背痛症狀,喜歡去中醫診所接受針灸、推拿或拔罐治療,然而一名45歲婦女因背部僵硬就診,診斷為「膏肓菱形肌痛」,原本搭配針灸或推拿只需兩次療程可好轉,中醫師卻選擇開藥治療,硬生生讓她回診4次,足足費時兩倍;有中醫師透露,這在中醫診所相當常見,是業界心照不宣的祕密。 為什麼中醫師不愛做傷科?台灣基層中醫師協會理事長陳潮宗直言,依目前的健保支付標準,中醫師執行推拿變成「懲罰性的行為」,由於較藥物治療不合算,許多病痛原搭配針灸或推拿就能加速好轉,卻改採藥物治療;像上述患者付的診療費雖差不多,但須花兩倍時間,也浪費兩倍健保資源。 究其原因,健保署2011年5月起規定,凡是提供推拿、按摩、刮痧、拔罐等民俗調理的中醫院所,一律不准申請傷科健保給付。另一方面,中醫傷科通常一個療程6次,但第2到第6次療程都無法申報診察費,且納入健保「合理量」(若醫師超出合理量,看愈多病患,健保給付愈少),做得愈多,賠的愈多。 陳潮宗指出,一半以上有執行針灸和傷科的中醫診所醫師,選擇不幫患者針灸或推拿;他比喻「如果高鐵票價比飛機貴,誰會去坐高鐵?」政府至少要扣掉健保療程合理量,回歸正常機制。 一名專研針灸治療的中醫師也說,常有耳聞,開業中醫師若要幫病人針灸,會轉跟健保署以內科申報,因內科可申請280元診察費,針灸只能申請200元處置費,這是業界心照不宣的祕密。 健保署醫務管理組副組長李純馥回應,政策實施至今,傷科申報金額確實有下降,針灸則持平;健保署支持中醫傷科不列入合理量,但今年9月的健保會總額協商中,各界委員因為擔心傷科仍會增加,最後仍決議維持現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