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因為「太年輕」,在職場上總是被小看的你

作者:梁珮珈 Rebecca Leung

我在 22 歲那年從香港來到台灣,加入一家新創公司。由於努力加上幸運, 3 年多下來,公司從 30 人不到、成長為在亞洲各國有 400 位員工的規模;我也在這 3 年之中不斷挑戰自己的能力極限——現在,我 25 歲,陸續擔任過這家公司的香港及東南亞區域總監,管理大約 40 人的跨國團隊

之前接受媒體訪問,有記者問我是否因為「太年輕」,而在職場或商場上被人看輕、甚至刻意刁難?——答案當然是有的。但由於一路走來,對於自己的負面情緒總是習慣過了即忘,也不希望訪談失焦,當下並沒有舉出什麼例子。

但這一次,我決定在自己的專欄,提筆好好寫下這些經歷,提醒自己將來不要變成曾經討厭的人;也希望讀到這篇文章的,年輕的你,不要因為他人的成見甚至歧視,對自己喪失了信心。

職場歧視無處不在,性別、國籍、年齡都能做文章

在我的日常工作中,每日都要與許多潛在客戶或合作夥伴等外部單位開會、互訪。見面的對象有老闆有律師有經紀公司有公關公司;有男性有女性;有東南亞人有歐美人有台灣人有香港人⋯⋯。

不論對象是誰,是什麼年齡什麼性別什麼身份什麼國籍,我一直秉持著「過門都是客」的心態,以誠相待——畢竟如果雙方能夠一拍即合、共創雙贏一起賺錢是最好;就算這次沒有談成,也是趁機認識個新朋友,日後不論彼此在哪裡,還有很多機會合作。

但很遺憾的是,並不是所有人都抱持著和我一樣的想法。尤其,通常越是「長輩」的人,越容易直接對我擺出各種「特別的姿態」:

比如說,有人一見到我一個女生走進會議室,就打量著我全身上下、露出質疑目光。甚至問道:「該不會你們全公司,都是小女生吧?」

有人則是一見到我,就先問:「妳是不是其實還沒畢業啊?」接著明明知道我在公司的職位,先前也早透過信件溝通多次,當場卻像在面試我一般,不停「考核」我的學歷、背景與經驗,還要我「分享一下你在職場上有什麼具體成績」⋯⋯。

有人會因我的「外國」身份,誆稱「你不知道在我們這裡,都是這樣做事的」,然後胡亂報價想趁機敲一筆;直到我假裝天真反問:「可是我們先前內部研究,和XX顧問公司的報告,都不是這樣說的啊?」才原形畢露、支吾以對。

更有不少老闆級人士,可能自認什麼都懂,因此開會彷彿在「開課」,忙不迭地開始一步步教我應該怎麼做數位行銷( Digital Marketing )。但所謂「術業有專攻」,有時候對方講的資訊其實是不正確的,我也不好當場說破,只好笑笑地回:「其實您講的部分我每天都努力在學習研究,不如我們先進入這次討論的主題,不要耽擱您的時間好嗎?」

我的應對方式:克制情緒,讓實力說話

德國哲學家尼采曾經說過:「凡殺不死你的,必使你更堅強。」

由於我的年齡、性別或國籍所遭受到的「特殊待遇」,遠遠不止上面所說的這些,甚至還有更嚴重的狀況——但我總得告訴自己:以無知或偏見待人、是對方的選擇或習慣;重點是我該如何做好本份,破除這些偏見,談成生意也贏得尊重。

因為,在現實的商場、職場上,到頭來還是只有「實力」能替自己說話——職場上的年輕人,就好比一家新創企業,資源、名氣、商場歷練與網絡,可能都比不上老牌企業;但我們的學習能力、衝勁、創意和彈性,卻可能更為優異。善用這些特色,克服重重考驗與險阻,才有可能發展茁壯、甚至超越老牌企業。

反過來說,如果我只是坐在那裡,期待對方給予應有的尊重,否則之後就與對方不相往來、甚至當場發脾氣,並沒有辦法改變對方的偏見(甚至加深對方「年輕人就是不成熟」的想法),更沒有辦法達成工作上的成績。

因此,面對這些狀況,除了深深告誡自己將來千萬別當個以標籤看人的人以外,我的應對方法是加倍要求自己,在每個場合展現出自己的自信與專業,讓對方從與我的交流之中,發現他的「第一印象」是錯誤的。

如何當場展現自己的自信與專業?我的方法無他:就是在所有會談之前,無論如何必先充分做足功課、了解對方(企業或個人),並對會談主題預先進行準備、沙盤推演。這聽起來簡單,但其實在忙碌的工作之中,執行起來並不容易——為了一個半小時的會面,我經常必須先花上數小時或半天、甚至熬夜準備。

但結果屢試不爽:事先準備的完整度,必然與臨場的自信和「氣場」成正比。好幾次在我禮貌但精準地直指討論議題重點,同時亦適度展現出對對方實際狀況的了解之後,原先那些不以為然甚至輕蔑的態度,便頓時消失於無形,甚至轉化為另眼相待的格外尊重。

別讓他人的不專業,影響到你自己的信心

或許在台灣、香港等地,我們的多數知名企業家、大老闆都以高齡的前輩們居多,社會上也較習慣「長幼有序」的價值觀;但在歐美等新創環境發達的國家、甚至新崛起的東南亞市場,卻也同樣有無數不到 30 歲或 30 出頭的年輕企業家,正在商場上嶄露頭角、帶來革新。

年齡大小,跟你對一個領域的投入程度、熱情高低、準備充分與否、對交易(交手)對象和場合的理解和尊重與否都沒有關係——但這些,才是真正構成「專業」的要素。

要知道,在如今這個幾乎所有產業都面臨典範轉移、快速變遷的年代,不論「資深」或「資淺」,也都只有持續充實上述能力、不斷學習精進,才有可能維持自己或企業,在商場上的影響力。

換言之,還在依照過去的標籤看人、因為年紀小就看輕對方?這其實正是一個人、企業或社會限於框架卻不自知的展現。但要如何改變?身為年輕世代的我們,只能先從「比別人更努力,在每一個場合用專業和實力證明這想法是錯誤的」開始做起。並且時時提醒自己,不要複製這樣的價值觀。

我願意虛心學習、也願以誠待人。但總有即使上述「自我建設」都已完備,仍讓人感到實在離譜到難以接受的惡劣情況。這時候又該怎麼辦?

這時我會深吸一口氣,提醒自己,以後千萬不要成為這樣的人。並在心裡默默地向對方說一句話。這句話,也想給同樣因年輕而被輕視的你參考:

「如果你因為我的年紀、我的性別就看不起我,那是你的不專業、不是我的問題——你會看輕我,只是因為你自己在我這個年紀時,什麼都不會、什麼也不是。」

※本文由換日線網站授權刊載,原標題為《 給因為「太年輕」,在職場上總是被小看的你》,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更多換日線文章
你有想過每天通勤不是搭捷運,而是走森林步道嗎?──紐芬蘭科納布魯克,世界北端的邊境城市
當百憂解和泰寧先後退出台灣,擔心學名藥比不上原廠之前,你一定要知道的事

作者簡介:

梁珮珈(Rebecca Leung),在香港土生土長的九O後。大學時期創業兩次,從此跟行銷跟新創連不解之緣。仍然喜歡旅行中遇到的新事物新啟發,每趟旅程都在提醒自己:「世界很大人很渺小,不要甘於現狀做個井底之蛙。」相信世界是我們去探索、解惑、學習、跌倒及成長的舞台,在一直出發的路上前進。

更多論壇文章
朝不保夕的職場 被資遣可能不是你的錯
金正恩「與俄」的距離
賴清德和陳水扁都唱衰!民進黨立委將只剩30席?
藍軍熱情不足,是郭台銘必須面對的問題
國民黨,請神容易送神難

______________

【Yahoo論壇】係網友、專家的意見交流平台,文章僅反映作者意見,不代表Yahoo奇摩立場 >>> 投稿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