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常做「這幾件事」出現疲勞警訊 若不改善醫師:下場慘!

出現疲勞務必要特別注意!關鍵長期過勞會增加代謝性疾病、心血管疾病及中風的風險,要改善或避免過勞症狀,除了維持合理工時及工作量外,均衡飲食、避免因為壓力過度,攝取精緻澱粉醫師建議充足睡眠與規律運動能釋放壓力。

圖/TVBS
圖/TVBS

疲勞的成因多,如果超過6個月以上的慢性疲勞,建議可將詳細病史、身體檢查報告與醫師充分討論。如何預防慢性疲勞?其實可從生活形態開始下手,包括充足的睡眠、適當的運動以及充足的營養,如果本身長期處於壓力大的狀況下,也要學習壓力管理,唯有瞭解疲勞帶給身體相關警訊,才能遠離慢性疲勞。

資深醫藥記者蔣志偉:「幾乎每個人一生中都曾經歷過疲勞,疲勞可以分為生理性疲勞、身體性疲勞、心理性疲勞、混和型疲勞及全身勞力不耐症等。生理性疲勞可能是由於工作、運動過度壓力失眠作息不正常懷孕或是節食所產生的生理變化。身體性疲勞則是因為各種疾病或藥物導致,例如病毒感染、甲狀腺失調糖尿病心肺疾病、自體免疫疾病等。」

成大醫院家庭醫學部主治醫師王耀增:「因為大部分疾病都能引起疲勞,所以我們需要經由醫療人員協助來判斷原因。而心理性疲勞則是因為憂鬱、焦慮等情況所導致。混和型疲勞則是有兩項以上的原因。疲勞通常都是暫時性的,小於一個月是短期疲勞,較常是因為身體或生理原因造成,我們可以先想想看,最近是否有特別的事情導致疲勞?」

竹山秀傳醫院免疫風濕科醫師蕭育芬:「覺得累疲倦,應該是大家很熟悉的感受,那我如果把我們的身體比喻成一部機器的話,當機器超過負荷,它就會發出一些警示的訊號,另外呢,他就可能出現效能不佳或是當機的情況,這時候就需要減壓或者是休息。那我們的身體也是一樣的狀況,當我們的身體超過負荷的時候,它就會發出一些警訊。」

資深醫藥記者蔣志偉:「慢性疲勞跟很多因素相關,包括沒有獲得適當的休息時間、工作時間過長,或是長期睡眠不足、睡眠品質不好,也會來自於工作、人際關係或生活上的其他壓力有關,而營養不良、慢性疾病,或其他健康問題也會引發慢性疲勞。」

高雄市立小港醫院精神科主治醫師廖揮原:「長時間處於慢性疲勞會導致以下的症狀,在身體上面包括長時間的疲憊感,即使充足的睡眠也無法緩解,或是會造成肌肉僵硬、肌肉痠痛頭痛,那也會造成免疫力下降,容易生病。而在心理上面的話,則會造成注意力難以集中,記憶力下降,或是說缺乏動機與興趣,那另外也會引起心情的不穩定,容易感覺到煩躁或是焦慮,那也會感覺被壓力壓垮,難以應付日常生活的挑戰。」

東元綜合醫院神經內科醫師林孟昕:「許多人將重心擺在工作,時常不知不覺會工作過度而忽略自己的健康。世界衛生組織在2019年,已經將過勞納入國際疾病分類中,將過勞認定為需要特別注意的職業現象,常見的過勞症狀包括長時間感覺疲累,因壓力過大或缺乏充足睡眠,而導致免疫力下降,容易生病、注意力下降導致記憶力減退。」

圖/TVBS
圖/TVBS

成大醫院家庭醫學部主治醫師高蓓淳:「在年齡層上,30歲到50歲這段區間的人要特別小心。性別上的話,女性比男性還要更容易有慢性疲勞的狀況。另外長期處於壓力大的情況下,也要小心慢性疲勞找上門。除此之外,如果本身有些慢性疾病,像是甲狀腺疾病,或者是一些自體免疫疾病等,也要小心慢性疲勞成為你的共病。」

台南市立醫院身心科主治醫師劉育嘉:「當我們處在這樣子的狀態而不自知的時候,其實我們身體有一套的保護機制可以發出警訊來提醒我們,例如我們可能會莫名的感到頭暈、胸悶、心悸、疲倦、失眠等等的狀況,但我們卻又找不到一些明確的病因,這就是我們常說的,自律神經失調的這個狀況。」

圖/TVBS
圖/TVBS

高醫岡山醫院精神科主治醫師林千雯:「如果知道過勞的狀況,這邊有一些建議,包含刻意的去安排休息的時間,包含工作半小時到一小時就要起身5到10分鐘,看看窗外靜坐冥想或是深呼吸的放鬆訓練,可以讓你的副交感神經,可以保持你的這個身體有受到足夠的喘息,讓下一段工作效率更好。」

醫師建議任何人必須要有充足睡眠、適當運動與足夠營養,如果本身長期處於壓力大的狀況下,更有必要學習壓力管理,務必要遠離慢性疲勞。

更多 TVBS 報導
男血壓飆高!「擔憂1事」死不吃藥 醫傻眼:隨時中風不意外
許常德求助!陳盈潔腎衰竭住院半年 曝最新病況「還在很艱難階段」
小四男童開農用車上路 警:幫中風父開回倉庫
OL被逼讓座崩潰撞柱!醫籲「取消博愛座」:不把別人命當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