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常性腹痛好難受?消化性潰瘍該如何治療緩解?

常見的消化性潰瘍以十二指腸潰瘍最多,其次是胃潰瘍;如何預防可以從認識消化性潰瘍做起。(圖片來源/beautybox@photoAC)

消化性潰瘍是國人常見的消化道疾病,常伴隨著各種合併症、容易復發、出血,甚至於死亡。

所謂「消化性潰瘍」是指食道、胃及十二指腸等部位黏膜受到胃液腐蝕而造成黏膜組織受損,使黏膜層產生糜爛的現象,發生於胃時,稱為胃潰瘍;發生於十二指腸時,稱為十二指腸潰瘍。常見的消化性潰瘍以十二指腸潰瘍最多,其次是胃潰瘍;如何預防可以從認識消化性潰瘍做起。

造成消化性潰瘍的原因有:情緒不穩定、容易緊張焦慮、飲食習慣不良、三餐未定食定量、吸菸、喝烈酒及服用某些藥物者(例如:阿斯匹靈、類固醇等)。常見的症狀包含:腹部疼痛、心口灼熱感、噁心、嘔吐、食慾不振、嘔酸水、腹脹、頭暈、體重減輕、解黑便,嚴重者甚至會有吐血的情形。

不論是胃潰瘍或十二指腸潰瘍,都可能發生胸部與肚臍間腹部疼痛。潰瘍所引起的疼痛與飲食習慣相關,胃潰瘍常在進食時或飯後30分鐘到3小時間感到上腹部疼痛,吃東西不會緩解症狀;十二指腸潰瘍則是灼熱的燒灼痛感覺,通常是發生在進食之後的數小時,進食或吃藥可舒緩症狀。

在日常生活保健提供以下建議:

1. 戒煙、戒酒:抽煙喝酒者比不抽煙喝酒者容易罹患消化性潰瘍,且潰瘍不易癒合。

2. 飲食方面:勿暴飲暴食,禁吃刺激性及辛辣的食物,建議定時定量、少量多餐及細嚼慢嚥,進食後宜休息片刻再繼續工作。

3. 藥物方面:服用止痛藥、降血壓藥物、類固醇藥物、關節炎治療劑等藥物,對胃黏膜都有一定的破壞力,應避免長期服用;如在醫師指示下需長期服藥者,可請醫師評估開立胃腸保護藥。

4. 觀察出血徵象:若有臉色蒼白、盜冷汗、脈搏過速、解柏油黑便、吐血、血壓降低等情形,應立即就醫。

隨著社會型態的改變,工作繁忙,使得人們的生活步調加快,長時間處於精神緊張的狀態之下,「消化性潰瘍」成為人類進步所衍生的文明病之一。預防及治療消化性潰瘍的不二法門就是:生活規律、良好飲食習慣、適當消除壓力及依照專業醫師指示用藥,才是遠離潰瘍的根本之道。

原文作者為新光醫院7B病房 郭書吟護理師,本文轉載自第391期《新光醫訊》

(原始連結)


更多信傳媒報導
時機決定成敗:行動3原則 清楚判斷何時該大膽出手、何時該再等一下
糖尿病、腎臟病友也能吃粽子嗎?營養師建議「這樣吃」無負擔
立方衛星的姿態與軌道怎麼控制 代理模型又是什麼?臺灣如何攻占這個市場?一次說給你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