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體排名工具化

最近,2023年全球主要經濟體世界排名數據出爐,再次引起各國媒體輿論的炒作。這一次,有兩點比較搶眼,第一是中美差距拉大了;第二是德、日、印、英你追我趕,排位多變,德國超過日本成為第三,印度超過英國躍居第五。

其中,中美差距拉大主要原因是人民幣美元匯率變動,屬短期現象。按照本幣統計,2023年中國國內生產總值是126.06萬億,增長5.2%。德國因俄烏戰爭,基本陷入衰退,日本屬於正增長,德國反而超越日本躍升到第三位,就是通貨膨脹和匯率做貢獻。倒是印度超過英國躍居第五,既有趨勢性因素也有英鎊美元匯率的短期因素。

世界主要經濟體世界排名亂像的根源,首先是各方統計思路、方法與範圍不一致。美國用支出法,中國用生產法,還有國家用收入法。儘管三種方法大體上應該差別不大,但統計口徑和範圍不同,統計結果往往差別很大。

美國把家庭婦女居家做飯等都統計到GDP,比中國統計範圍要大非常多。其次是計量尺度不一致,世界銀行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同時用美元匯率和購買力平價兩種方法,兩種統計結果差別更大。

例如,按照購買力平價計算,中國2017年就超過美國成為第一大經濟體,而且大多數學者認為購買力平價要比美元匯率更能穩定反映真實的情況。若按照購買力平價計算的美國GDP正好是中國的70%。印度則上升到世界第三,俄羅斯是歐洲第一。

更甚者,GDP統計結果愈來愈被作為國際政治博弈的工具。近年來,美國就多次調整GDP統計口徑,挖空心思地拔高本國GDP總量,就是要維持美國仍然並將永遠是「世界老大」的「皇帝新衣」。

有個現象值得注意,在中文媒體上,包括官媒以及自媒體平台,世界主要經濟體世界排名多用美元匯率數據。這是多年習慣使然,還是有意避免張揚,尚不得而知。

我們看到,在百年大變局背景下,國際輿論戰、心理戰烽火連天,某些美方官員和中文自媒體看到2023年中國按照美元匯率計算的GDP與美方差距拉大,就幸災樂禍地聲稱或許中國永遠不可能超越美國。

因此,中文媒體特別是官媒在做此類報導介紹時,不妨更加全面客觀些,至少同時介紹美元匯率數據和購買力平價數據。(作者為太和智庫高級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