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瘋傳六四受難者遺體照 中共發動網軍打壓吳仁華

當年目睹中國六四屠殺事件的在台歷史學者吳仁華,上週在社群平台發布一張首度對外公開的六四受難學生遺體照,推文點閱數在4天內衝到260多萬,引發中共當局高度關切,並發動「五毛」網軍攻勢,企圖藉由謾罵、抹黑等方式,來誤導人們以為這是假照片,進而破壞吳仁華長年致力六四研究的名聲。

推文點閱量激增 五毛展開4類攻勢

近年在台擔任訪問學者的中國民運人士吳仁華,每年六四前都會在「X」平台放上六四屠殺事件的照片,今年他上傳了一張首度對外公開的照片,這是1989年6月4日那天,在中國政法大學教學大樓裡,課桌上擺放著3具六四受難學生的遺體。

吳仁華:『(原音)1989年6月4號大概清晨6點鐘左右,兩千多學生從天安門廣場被戒嚴部隊強行的驅趕出來,他們往自己的校區撤退,當走到西長安街六部口地段,也就是在中共中央跟國務院所在地中南海的大門新華門附近,有3輛戒嚴部隊的坦克,從背後追壓學生隊伍,其中編號106的坦克衝進了靠路邊行走的學生隊伍,當時造成了11個人的死亡,更多人的傷亡,我這張照片上的那3具學生遺體,就是六部口坦克追壓事件其中的死難學生。』

這篇推文迅速在網路瘋傳,吳仁華在央廣節目「兩岸新聞導報」中談到,推文不到24小時,點閱數就衝到180多萬,前所未見,並開始湧現批評的留言;他說,今年是六四35週年,他了解逢五逢十,中共就會動用更龐大的人力來操控輿論,這次發現,五毛的留言內容主要分為4種類型。

吳仁華:『(原音)一類就是統一用一句話來跟帖,就是「開頭一張圖,內容隨便編」,都是統一用這句話;第二類就是謾罵,罵得很難聽,包括罵你祖宗八代、罵你的父母,所以他們過去也有這種方式,就是給你製造一種心理的傷害,讓你以後不敢輕易再發同類敏感的推文,或是同類能擊中中共痛處的推文;第三類,我覺得不是普通的五毛,就是專職的國保或者國安,他就是用跟帖的方式,裝作是很客觀、很中立,千方百計的想打聽這個拍攝者的信息;然後最後一類,也是專業的國保和國安,他用機器人回答的方式,他就說拿這照片去問機器人,然後就製造了一個這張照片的文字說明,說這張照片是越南戰爭時期順化事件的照片,甚至還有一個人還偽造了一個網頁,把我的這張照片跟順化事件著名的一張照片放到一起,然後還加上關於順化事件的英文說明。』

企圖毀名聲、探詢照片來源

吳仁華原本以為,會遭到中共當局發動網軍攻擊,是因為這張照片觸及了中共關於六四屠殺的兩大謊言之一,兩大謊言包括說戒嚴部隊在天安門廣場沒有開槍,天安門廣場沒有人死亡,以及戒嚴部隊的坦克沒有輾壓學生和民眾,但他後來發現,事情沒有想像中的單純。

吳仁華:『(原音)中共就想這一次組織五毛,通過否定這一張六四屠殺照片,從而達到否定我在六四研究方面的權威性,這樣就可以消除今後我在揭示六四屠殺真相方面的影響力,因為如果我在這張照片上造了假,那我其他發的六四照片,包括我出版的3本六四專著都會受到質疑,這是合理的一個邏輯。』

五毛一方面要營造質疑吳仁華的輿論,另一方面也想打探吳仁華為何能拿到這張照片,吳仁華察覺,有兩名留言者試圖以各種方式,希望他透露照片來源或拍攝者的信息。

吳仁華:『(原音)先是裝好意說,吳老師你應該適當的透露拍攝者的信息,這樣可以增加這張照片的可信度,你看現在有這麼多人在質疑呢,我直覺就覺得這個人身分不簡單,所以我就回了一句話,「只有國保跟國安最想知道拍攝者」;結果他還用別的方式又來,他說,吳老師你能不能透露一下拍攝者使用的是什麼相機,我在考進北大之前,我是公安邊防部隊的,我當然很敏感,有基本的意識,我要是告訴你是什麼型號相機拍的話,那你要尋找拍攝者的話,範圍就大大縮小,用普通的相機還專業的相機,不一樣啊,就按照我們過去公安部門所說的話,這一點信息就可以大大縮小破案的範圍。』

人事時地物詳細載明 當局怕怕

華人專欄作家魏方望表示,吳仁華公開這張六四受難者的慘狀照片招來五毛圍剿,並不意外,因為吳仁華致力微觀研究,像這次公布的照片,可以把時間、地點、人名、部隊都載明,這些史料有助於究責。

魏方望:『(原音)吳仁華老師的六四研究跟其他人不一樣,他的六四研究主要是追究責任人,以及還原當年很多細節的部分,這其實是當局非常不樂見的,因為你會看到他的很多照片,其實都是指名道姓的,連部隊的番號都會列舉出來,這樣一來,大家追本溯源,因為都可以找到當年的肇事者、責任人是誰,這個其實對於將來追究這個責任,去搞清算或搞轉型正義,這個其實都是很有力的一個佐證和材料,這個當然對岸不樂見。』

致力六四研究30多年,吳仁華強調,他一向遵照文獻學者的專業精神去公布和說明相關史料,從來沒有為了說要反共或譴責六四屠殺,而去做造假的事。

原始連結

更多中央廣播電臺新聞
六四天安門事件35週年省思(六)紀念六四,應當衝破思想牢籠
23條立法後首個六四 港人拒絕歷史遭清洗持續紀念(影音)
紀念六四事件三十五年:期待從「六四」到「白紙」的民主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