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室•報•告-35個中國城市 富可敵國

工商時報【賀靜萍】 近日外媒以「35個中國城市富可敵國」為題,大篇幅引用美國資料平台視覺資本(Visual Capitalist)的圖表說明,按照購買力平價(PPP),以下35個大陸城市的GDP規模分別相當於35個國家:前20名為,上海-菲律賓、北京-阿聯酋、廣州-瑞士、深圳-瑞典、天津-羅馬尼亞、蘇州-奧地利、重慶-智利、香港-秘魯、武漢-以色列、成都-挪威、杭州-希臘、南京-丹麥、無錫-摩洛哥、青島-匈牙利、長沙-斯里蘭卡、大連-芬蘭、佛山-烏茲別克、寧波-安哥拉、瀋陽-蘇丹、鄭州-厄瓜多爾。 實力更強大的還有大陸主要有3個重要城市群。其中,長江三角洲城市群的GDP總值高達2.17兆美元,經濟總規模與義大利相似。珠江三角洲城市群的GDP總值高達1.89兆美元,總財富可與韓國匹敵,京津城市圈的GDP總值達到1.14兆美元,經濟總規模與澳洲不相上下。 數十年來大陸如火箭躥升般的經濟增長,讓部份城市擁有等同於某些國家的經濟規模,並使其超過日本,成為次於美國的世界第二大經濟體,被視為未來幾年裡推動全球經濟增長的重要力量。但這相對於其現今的政策,數字是否真有意義,值得商榷。 自1978年改革開放以來,大陸GDP總量增長29倍,人均GDP增長20倍,城鄉居民消費水準提高16倍。然而,在為經濟發展新動能奠定基礎的同時,近年來也深為「中等收入陷阱」所困。在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所做的十九大報告中,就明確要求防止收入增長跟不上經濟增長。 在GDP富可敵國消息披露後,大陸老百姓對這些數字反應冷淡,部份網民甚至提出質疑,並不奇怪。因為大陸不再追求經濟增速,轉向「以人民對美好生活嚮往」為主的重要意義在於,唯解決「不平衡不充分」,提高人民收入和生活水準,才真的能經得起考驗。近年大陸以政策扭轉經濟發展型態,追求新動能是一回事,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維持社會穩定,更是主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