緬移工謀生困難 清邁教育之愛送希望

一個少女為了減輕家裡負擔,把徒手撿牛糞視為家常。她叫包書叁,14歲,五歲時全家四口從緬甸遷徙到泰北,成了只有難民證,沒有泰國身分的華人家庭。她的一雙手,不只拿筆看書,也撿牛糞,分擔家計。這樣的小孩,要如何走出大山?因為與有緣人相遇,她有了轉變的機會。

泰北印象,濃濃綠意,高山茶園。大山之下,什麼活都能幹。

14歲的包書叁,熟稔地撿起牛糞,一雙手就這麼抓啊,撈啊,在她眼裡,這不叫髒,塊塊都是黃金。一天若撿滿60袋,賣到外地做肥料可賺300泰銖,約合台幣260多元,所以這打工勞力活,蹲得比牛兒還低,只要能減輕家裡負擔,包書叁什麼都願意。

滿嘎拉廣華學校副校長 楊忠榮:「我覺得她也很認真,聽說她的家庭也是比較貧困,我就發覺說,每次只有她帶來的便當都只有飯,沒有什麼菜。」

一家四口,典型的難民身分。書叁生於緬甸,五歲時,全家從緬甸來到泰國,父母成了美孟干村村長的工人,由村長提供住的地方。一家之主勉強維持家計,但給不起身分和夢想。

包書叁的父親 包猛:「現在生活比較不夠用,不能砍柴,不能砍,(現在沒有砍柴),(所以等於說你就比較不夠),對,(如果說以前來講,有砍柴),(五六千(泰銖)的話,就夠了),對對對。」

滿嘎拉廣華學校副校長 楊忠榮:「我們這裡大部分的,像書叁家,就是幫忙村長家採茶,如果乾季的話,就是他們全家,就是沒有(採)茶的話,就是拿牛的大便,就是討生活。」

包書叁:「我想當醫生,因為我的爸爸媽媽,愛生病這樣,我就想,想幫他們看病什麼這樣,給他們身體健康。」

話才說完,抹掉淚水,又去忙家務,燒柴煮飯。如何從難民之子,懷抱從醫之路。這過程也如我們從清邁上山,到美孟干村的路途,一路蜿蜒,崎嶇,但總有方向。

來自台灣的志工老師劉啟光,與妻子陳文霞,就是因為發放因緣,認識了這很想讀書的孩子。夫妻另一個身分,是台灣慈濟志工,靈機一動,想到清邁慈濟學校。

台灣志工老師 劉啟光:「就想到說,可以找我們慈濟,直接到我們的慈濟中學去讀書,就是提供這麼一個,完全免費的三年給她的機會這樣子,當時我們就一直鼓勵她,有這種機會,假如可以的話,妳就一定要去好好讀。」

如今的包書叁,在清邁慈濟學校將升國三,從山區到城市,歷經適應不良,她漸漸追上課業,也是老師眼中,謙卑有禮的孩子。

這一天,她以志工身分,回到滿嘎拉,投入清邁慈校的發放行列。她這一手遞上去的,不只是給更多小弟弟妹妹的鼓勵。還包括了,回敬父親的孝意。

在泰國,2023年登記的無國籍人士,約50萬人,當中許多像書叁一家,沒有取得泰國身分,只有難民證的華人。學歷是能翻轉命運的關鍵。相信再見她的那一刻,臉上堆砌的,是笑容。

更多 大愛新聞 報導:
公主盃反毒青年運動會 泰北青年挑戰自我
清邁慈濟學校畢典 感恩茶會話溫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