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縱谷大地藝術季-漂鳥197」7/1開展 12件作品輝映花東之美

▲「縱谷大地藝術季-漂鳥197」即將於7月1日開展,活動暖身記者會與會來賓與藝術家合影。
▲「縱谷大地藝術季-漂鳥197」即將於7月1日開展,活動暖身記者會與會來賓與藝術家合影。

【記者 彭姿穎/台北 報導】「縱谷大地藝術季-漂鳥197」即將於7月1日縱谷開展,今年由農業部農村發展及水土保持署台東分署、花蓮分署首度合作策畫地景藝術展,台東分署柯燦堂分署長也表示,身負農村發展重任,也將農村特色與大地藝術完美結合,搭配7月6日上場的台東熱汽球嘉年華,力邀大家前來花東走走;而今年藝術季也優於以往,首次力邀波蘭、南非藝術家參與,以及法國、韓國、日本及臺灣等6個國家,12組藝術家到花東縱谷借景駐地創作,作品分別設置在富里、池上、關山及鹿野等農村如詩如畫的秘境。

▲由幾何不規則翅膀組合似飛鳥的裝置《白色飛翔》是藝術家雷恩的作品。(拍攝者:余信賢)

今年邁入第6屆的「縱谷大地藝術季-漂鳥197」,以自然生態與農村景觀為舞台,結合在地景色與人文風情打造農村新風貌,每年都吸引不少遊客前來朝聖觀賞作品,而這回藉此到縱谷農村趴趴走遊,發掘農村有趣的休閒旅遊魅力,落實了農業部農村發展及水土保持署台東分署、花蓮分署近年推動「萬物糧倉.大地慶典」計畫的目的。

今年邀請到5組國外藝術家、7組臺灣藝術家參與創作,12件作品以不同的姿態,詮釋花東縱谷及農村的美力和特色。農村水土署台東分署柯燦堂分署長也提到,今年藝術作品更國際化,首次力邀波蘭、南非藝術家來到花東創作,也希望未來能邀請世界各地的藝術家來到花東,結合花東的美創作更多令人驚艷的作品。

▲排灣族藝術家峇岦嵐偲·旮札涅灆作品《嬉雲間》(拍攝者:余信賢)

出席活動記者會的台東縣王志輝副縣長也感性表示,花東是個漫遊的好地方,添增與地方融合的地景藝術,藉由欣賞藝術作品的閒適,發現了不一樣的花東景致;農村水土署花蓮分署林宏鳴分署長也樂見,今年漂鳥197作品首次延伸到花蓮富里,拓展民眾欣賞花東縱谷的美學版圖, 12件作品為花東縱谷增添值得一遊的新地標。

今年12件作品分別設置在鹿野2件、關山3件,池上3件以及富里4件,藝術家以地景為主角,透過創作傳達自然景觀的生命力與獨特之美。法國藝術家Denis Augé作品《石火》以水、土、氣、火四種元素呈現在天與地之間結合的形象。作品《0121-1110=124041》是韓國藝術家李在孝闡述將無用、不太漂亮、無所不在的樹枝湊在一起,就成了壯麗的古典音樂的哲思。女性頭部的髮絲隨風吹動,半身像浮現地面的雕塑作品《Yanshi》具岩石涵義是波蘭藝術家Olga Ziemska創作,象徵女性的力量與美。作品《Cloudscape》是南非藝術家Marco Cianfanelli計算精準數據塑造多方位雲朵視覺形象,展現縱谷氣候的千變萬化。日本藝術家菅野麻依子作品《門-回歸自然》則是藉由門和延伸的概念,詮釋回歸大自然花園的意象。

▲作品《種子》由巴卡芙萊工作室黃錦城與瑪籟・瑪卡卡如萬共創。(拍攝者:余信賢)

國內7組藝術家的作品,也以各式手法呈現不同觀看縱谷的視角。藝術家盂施甫以風動裝置藝術《相聚》呈現瞬息萬變的風,在作品中短暫停留,相聚而相融,無形的風在此刻化為有形,體現大自然的和諧之美。作品《種子》由巴卡芙萊工作室黃錦城與瑪籟・瑪卡卡如萬共創,透過作品引發觀者對原住民族群的議題能有更多元及深度的觀看和理解。排灣族藝術家峇岦嵐偲·旮札涅灆作品《嬉雲間》傳遞我們如同浮雲在庭上看著聽著,所有風吹草動嬉鬧的聲音成了天籟與地籟,人只需享受天地嬉戲漣漪間的美好。

▲藝術家賴冠仲的《飄飄雲朵》是一件展現童趣的作品。(拍攝者:陳昱霖)

步理赫森的作品《飛穗》以秋收前綿延的稻浪為靈感,蔥綠山風,如群鳥輕掠海面,日頭下飛濺的浪花是飽滿的稻穗。由幾何不規則翅膀組合似飛鳥的裝置《白色飛翔》是藝術家雷恩的作品,借風力吹動風車推動連桿,感受一群飛鳥在身邊飛舞的姿態。展現童趣的作品《飄飄雲朵》是藝術家賴冠仲帶著人們的想像進入雲裡,像魔術師變成許多形狀玩著捉迷藏。愛貓的素人藝術家廖麗華作品《我的台東故事》,以男女主人和七隻貓為主題,回憶她曾到台東短暫旅行,心底留下溫暖美好的故事。

今年12件與花東縱谷地景呼應的作品都相當有看頭,適合民眾安排幾天的縱谷小旅行慢慢觀賞,也可藉機深度體驗農村好玩、好吃、好住、好買的悠閒樂趣。更多藝術季相關資訊請上「萬物糧倉大地慶典」官網或粉絲專頁查詢。
官網:https://www.pioneeringeastriftvalleygranaryfestivities.com.tw
粉絲專頁:https://www.facebook.com/EastRiftValleyGranaryFestivit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