罷免制度成政治鬥爭工具?學者:應先解決朝野對立局勢

基隆市長謝國樑罷免案投票結果昨日(13日)揭曉,不同意罷免有8萬6014票,同意罷免為6萬9934票,確定不通過。雖然謝國樑罷免案剛落幕,但傳出政黨之間開始醞釀明年(2025年)2月國會立委就職滿1年時,將迎來「大罷免潮」,目前在藍綠政黨內支持度接近的選區,有不少人被點名,甚至開始啟動連署。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政治學研究所教授曲兆祥14日受訪時表示,目前罷免制度恐怕淪為政黨之間鬥爭的工具,造成了社會對立、分裂,對台灣民主政治發展沒有任何好處。曲兆祥認為,惡性循環的罷免制消耗社會成本,唯有良性的政治競爭及朝野和諧,才能真正終止對立。

基隆市長謝國樑罷免案終於在13日落幕了,謝國樑雖然守住執政權,但基隆市民歷經數月紛擾,這場罷免案的導火線源於基隆市政府東岸商場委外招標案及火車站前國門廣場的設置摩天輪爭議,不過隨著基隆市前市長林右昌抗議謝國樑市政不彰,到後來國民黨幾乎傾全黨之力挺樑,罷免案背後衍生的「罷樑及挺樑」,充滿濃濃政黨鬥爭味道。

2020成功罷韓與2024拆樑失敗

2020年6月,時任高雄市長的韓國瑜以罷免同意票93萬多張票,成為台灣史上直轄市長遭罷免下台的第一人,許多人會將當年罷韓案與此次拆樑案相比,認為拆樑案有些後繼無力,加上罷免謝國樑缺乏一個強烈的正當性理由。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東亞學系教授范世平受訪時表示,當年韓國瑜在擔任高雄市長期間,毅然決然參選總統,成為罷韓成功的關鍵因素。范世平分析,高雄的選民結構本來就綠大於藍,選民認為藍天再現,雖然有點跌破眼鏡,基本上仍尊重民選的結果,但當韓國瑜宣布要參選總統時,對於高雄市民而言,就會有種「被騙了」的感覺。

范世平表示,罷韓團體在罷免期間的節奏是「一鼓作氣」,反觀基隆市長謝國樑罷免案,外在因素影響太多,范世平舉例,像是前台北市長柯文哲京華城及政治獻金案,吸引各界關注,降低拆樑團體的討論度,另外,拆樑期間歷經了基隆市民關注的中元節慶,謝國樑在中元節慶上,對於地方及社區投入許多資源,也可能是影響拆樑失敗的成因。

范世平強調,拆樑失敗最重要的主因是,缺乏一個正當性理由,范世平說:『(原音)當初選這個人,他有一定的民意基礎,除非他有一個非常立即而明顯危機是,違反人民之所託,否則這個罷免就沒有正當性,譬如說謝國樑是什麼事情,可以違反當初人民對他的所託,而且必須解職的正當性及急迫性,否則他過兩年任期結束,也即將面臨改選,有什麼理由,這也是為什麼這個罷免案沒有過的原因。』

罷免制度政治鬥爭工具 耗費大量社會成本

自立法院修法將罷免的成案、連署到投票的門檻下修後,藍綠兩黨都將罷免制度變成反制地方選舉的鬥爭工具,國民黨團及民進黨團紛紛提出要修法提高罷免連署門檻。曲兆祥受訪時表示,選舉罷免法修法,都是「技術性手段」,但解決不了台灣當前民主政治的問題。

曲兆祥表示,現階段的罷免制度消耗了大量的社會成本,也扼殺了民主政治體現的價值。曲兆祥說:『(原音) 社會成本是看不到的,但社會分裂是你會在無形之中把它變成了兩個規則之間的強烈對立,這樣強烈對立對整個國家來講是非常不利的,尤其是經濟一定會受到重大影響,因爲經濟發展需要穩定的政治環境,所以在這種狀況之下,所以我們會覺得說一對一的罷免選舉跟罷免的遍地開花對臺灣絕對不是好事。』

曲兆祥強調,修法可以提高罷免門檻,提高連署難度,但更核心的問題仍然是朝野對立跟台灣藍綠政治惡鬥。他分析,如果朝野關係沒有繼續惡化,罷免應不至於遍地開花,不會迎來罷免潮,不過能解決這項問題的,也在於藍綠兩黨高層之間,如何讓政治走向良性競爭。

學者示警罷免制度不應一概而論

台大政治系教授王業立也特別提到,現階段的罷免制度,對於行政首長及民意代表,都規範於選罷法的規定內,但通過門檻不可以一概而論,尤其針對地方議員跟鄉鎮市民代表都是複數選區,很容易加深政黨之間鬥爭。王業立說:『(原音) 他們當時當選時的選票可能就是5%~7%的選票就可以當選,如果要罷免的話,現在規定全選區要罷免,相對而言如果政黨願意動員的話,要罷免的話是相對容易,當初獲得那幾千票當選,那罷免你針對你一個人的話,這個就會很容易過關。』

王業立提到,事實上罷免制度在民主國家是非常少見,大部分國家都是任期制,當選後將固定任期制做完,尊重民選結果。國外實施罷免制度的國家相當少,也沒有特別可參考的資料或標準,所以罷免門檻仍需要依靠國會內政黨之間協商,爲國家建立可長可久的制度,而非政治鬥爭的工具。

原始連結

更多中央廣播電臺新聞
藍拚本會期完成選罷法修法 綠批高度政治爭議性籲懸崖勒馬
謝國樑罷免案未通過 罷樑團體:持續監督基隆市府2年後重新再來
「罷樑」進入最後衝刺 朱立倫陪謝國樑掃街 沈伯洋、曹興誠挺拆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