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中「互疑」下的勉強「互動」

美中「互疑」下的勉強「互動」。圖片來源:Getty image
美中「互疑」下的勉強「互動」。圖片來源:Getty image

黃介正 / 淡江大學戰略所副教授、中華戰略暨兵棋研究協會理事長

美國前國務卿奧布萊特曾言,強權關係可以分為兩種截然不同的態度,一種是能合作的議題上儘量的合作,只有在必須競爭的時候才針鋒相對;另一種則是能競爭的時候全力競爭,惟有在不得已的時候勉強合作。當前的中美關係,可能比後者還糟。

去年拜習印尼峰會硬擠出來的兩強戰略對抗降溫共識,今年初被中國大陸的一個悠遊美國上空的高空氣球,幾乎搞得灰飛煙滅。近月來,中美軍機艦的數次危險接近,至多也只能從北京國防部不接美國電話,走到雙方防長在香格里拉對話的短暫握手。一拖4個月,美國國務卿布林肯終於可以去北京了,但國際社會此次訪問,能否為兩強關係和緩改善而形成驅動力,期待都不高。

中美關係僵局的基本面,在於雙方對彼此戰略意圖的疑懼。華府對於北京所稱「東升西降」以及「時與勢站在我們這一邊」的掛慮,對照著北京對於華府大力推進印太地區同盟聯結,形成對中國的地緣合圍,促成了「相互誘發的戰略焦慮」(mutually induced strategic anxiety),使得互信基礎極度薄弱。

其次,華府將「合作、競爭、敵對」的同時並存視為大國關係之常,與北京認為「相互尊重、和平共處、合作共贏」的新型大國關係,存在基本邏輯差異,所以才會有「說一套,做一套」的評價。中國常講「原則」先定下來,其他一切就可好好談;美國則欲先解決眼前迫切事務,再求循序漸進,如此雙方談不到一塊兒,也就不難理解了。

中美雙方政府間高層溝通管道不順暢的另一個觀察點,在於華府是否已經給予北京一種「國內政治對局優先並凌駕在中美關係之上」的明顯印象;換言之,如果拜登政府只要受到共和黨的壓力挑戰大時,就有可能會將原本計畫緩和中美關係的步調隨之放慢,倘如此,北京接了美方官員的電話,又如何?雙方會談即使達成階段性諒解,有效性及持續性又如何?

美國眾議院「美國與中國共產黨戰略競爭特設委員會」主席蓋拉格(Mike Gallagher)評判拜登政府不斷尋求與北京對話,乃為示弱且無法使北京改弦更張,稱之為「殭屍交往」(zombie engagement)。然而,「採強勢進行協商」的老梗,2021年在阿拉斯加就沒有佔到便宜,也是事實。以當前的美中各自內部的挑戰,以及兩強緊張的關係,即使雙方各有不情願,也不乏動嘴耍狠的人物,但可能還是「握手比握拳好」。

冒著國內從背後射來的炮火,走向紫禁城的銅牆鐵壁,帶著鋼盔前進的布林肯國務卿,即使難有突破,卻可緩解氛圍,其所需迎難而上的勇氣,更勝看似正義凜然的嘴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