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元霸權警鐘頻響

最近有幾則關於國際貿易和國際貨幣的消息:

─澳洲礦業巨頭必和必拓首度與中國業者透過人民幣結算交易鐵礦砂。由於澳洲是中國最大的鐵礦砂進口國,因此該次交易極具象徵性,引起國際市場關注。

─印度最大水泥廠UltraTech Cement,6月自俄羅斯進口一批煤炭,首次改以人民幣付款,貨值達人民幣1726億元。據印度海關文件和業內消息人士透露,印度企業越來越頻繁使用人民幣在內的亞洲貨幣,用來支付從俄羅斯進口的煤炭和石油,此舉是為了避免使用美元,從而降低違反西方對俄制裁的風險。

─最近有消息指出,沙烏地阿拉伯正考慮與中國的部分石油交易改以人民幣計價。據了解,沙國與中國就人民幣計價的石油合約談判已持續進行了6年;由於中國是沙國最大的石油輸出國(占沙國原有總出口的25%),倘若這些石油改以人民幣計價,毫無疑問將大大提升人民幣地位。

除了這些,早前也有報導指出,俄羅斯與中國、伊朗與中國的石油貿易也已開始以人民幣計價了。如何解讀在國與國之間的貿易中,人民幣作為一種新交易貨幣的角色正在受到越來越廣泛的接受與重視,我認為可以有四個角度的觀察:

一、首先,當然是俄烏戰爭美國主導西方對俄羅斯採取金融制裁的效應。與俄羅斯進行貿易的各國不得不避開美元以免受罰,而採用了包括人民幣在內的其他貨幣,這無異為人民幣國際化開出了一條新通道。

二、當然,人民幣本身具備的優勢條件也是它廣受青睞的主要原因:中國經濟體量大、市場大、製造業規模大、綜合國力強,以及長期幣值的穩中帶升。

三、更關鍵的是美元的自毀長城。美元在上個世紀能成為國際貨幣是因為美國承諾美元發行以黃金作準備的承諾,但1971年美國宣布美元與黃金脫鉤,此一毀諾是美國第一次自毀長城。背信的美國為了讓各國繼續使用美元,要求沙國帶頭,一眾油國一律以美元進行石油貿易,於是美元繼續以信用貨幣的方式成為國際貨幣。

2008年世紀金融海嘯爆發後,美國以量化寬鬆政策大印美鈔,令美元信用一再貶值,是美國自毀長城的第二步。此時美元早已失去作為一種優質國際貨幣的條件了,各國繼續使用美元,一是習慣使然,二是美元仍以石油為錨,三是除了尚未穩定的歐元外,暫未有優質的替代貨幣,但這一切都正在出現變化。俄烏之戰無意中讓各國改變了非用美元不可的習慣,這是美元自毀長城的第三步。

還有四、全球範圍內正在出現及形成一個隱約的「反美陣線」,許多被美國欺壓過的國家,實力大者如俄國、伊朗、中國,也有與美國關係微妙但心有過節的如印度、沙國、委內瑞拉等,似乎發現「去美元化」是個好主意、好契機。從長期看,這何嘗不是美國一種另類的自毀長城。

《阿房宮賦》: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以秦喻美,不亦宜乎。美元的世紀霸權,看來不易回得去了。

(作者為鳳凰衛視資深評論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