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前國防官員:白宮對台戰略清晰有助強化威懾止戰

前美國國防官員包士可今天表示,美國對是否直接介入保衛台灣的戰略模糊政策,未能阻止中國建軍;最佳止戰方式是先發制人,拜登需明確表態美國將保衛台灣,這不能是對記者的即興回覆,而是正式聲明。前美國國防部長辦公室中國科科長包士可(Joseph Bosco)以「華府需要告訴中國─攻擊台灣意味著與美國開戰」一文投書國會山莊報(The Hill)。

內容指出,今年一如1996年以來台灣所有的總統選舉,中國共產黨一次次警告台灣民眾,不要選出不願接受中國的最終目標,也就是政治、經濟及軍事控制台灣的候選人。

包士可說,台灣過去8次選舉中,有6次,包括最近的3次,台灣人民無視北京的指示,這次更是讓執政的民進黨拿下第3屆任期。從北京的擴張主義角度來看,更糟的是,台灣新任總統賴清德曾自稱「務實的台獨工作者」,中國已聲明這是會引戰的紅線。

他表示,習近平政權稱台灣新任總統賴清德為「麻煩製造者」及「分離主義分子」。賴清德當選可能是壓垮習近平的最後一根稻草。

包士可強調,習近平2012年執政以來,就稱台灣問題「不能一代一代傳下去」,這呼應前美國國務卿季辛吉(Henry Kissinger)2007年對台灣發出「中國不會永遠等待」的警告。「但台灣人民再次無視中共的指示」。

北京透過發起新一輪軍事演習來表達對台灣的不滿。共軍各型主、輔戰機計62架次出海活動,配合27艘共艦及海警船執行軍演。包士可認為,這些行動都是中國封鎖台灣的必要組成。

他分析,與全面兩棲入侵的準備不同,封鎖不那麼引人注目,也不需要細緻的預先準備,而全面兩棲入侵顯然會被外界視為侵略行為。

包士可指出,中國一步步擴大的演習已經讓外界習以為常,北京還可以以類似的封鎖演習作為佯攻,同時奪取金門或馬祖等較小的島嶼。

他說,封鎖還有個優點,就是看起來像是「半被動式」的行動,將引發衝突的責任歸咎於試圖打破衝突的外部勢力。如果美國空運援助台灣而引爆衝突,可能很難確定誰開了第一槍,也很難判定哪一方對引發區域衝突負有責任。這種潛在的模糊性將讓第3國無法選邊站。

包士可認為,一如過往,要避免戰爭不可預測的代價,最佳方式是先發制人。美國對是否會直接介入保衛台灣的戰略模糊政策,迄今為止阻止了實際攻擊行動的發生。但這並未阻止中國大規模強化海軍、空軍及飛彈實力,並不斷升級演習,為北京認為準備好施加威脅的那天做好準備。

他表示,只要美國保留「不介入」的可能性,台灣、區域及世界的危險就不斷增加。

包士可指出,總統拜登曾4度表示美國將保衛台灣;前總統小布希(George W. Bush)及川普(Donald Trump)分別說過一次。然而,在這6次情況下,白宮及國務院都「澄清」美國政策不變。

他強調,拜登需要對此再次明確表態,內容不是回答記者的即興回覆,而是根據台灣關係法、國際集體自衛原則進行徹底審核的官方政府聲明。如果中國以攻擊美國資產作為回應,那將實際上構成對美國的宣戰,並將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以來取得的一切成就置於危險之中。

對於中國「台獨代表戰爭」的威脅,包士可說,拜登必須明確說明中國對台灣的無端攻擊或封鎖將使美國在外交上全面承認台灣,也就是說,「戰爭意味著獨立」。

(中央社)

原文出處:美前國防官員:白宮對台戰略清晰有助強化威懾止戰

更多民視新聞報導
美總統大選獨立參選人 小羅伯甘迺迪炮打川拜兩人
中國發動環台軍演 拜登「願用武力保護盟友」:堅定維護台海和平
嗆中國圍台軍演 拜登:支持台海和平 願出兵護盟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