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夢「像是幫你付學費,卻因此佔你便宜的親戚」

作者:李韋萱/東方美.不美

肩並肩的坐在顯微鏡前,我和她肉眼望著窗外晴朗的天氣,再低頭望進顯微鏡下被二氧化碳醺昏的果蠅們。當我再次抬頭向左看,她明亮的雙眼和潔白的牙齒一起對我笑了。看到我們兩人互動的旁人總會好奇:30 歲的她和 20 歲的我、來自非洲的他和來自亞洲的我,怎麼會成為朋友。

她是我大學實驗室裡的博士班學姊,也是果蠅腦解剖老手,總能迅速、確實地將實驗樣本從幾毫米大的果蠅取出。她不但時常為我準備藍莓司康和水果沙拉作為點心,也為我宰了不少果蠅,還幫我練習我的學士論文口試,更教導我如何在面對不合理的要求與待遇時站穩立場。

她不只是實驗室裡的學姊,也是位溫柔且嚴厲的生命導師。他在我醫學院面試的那天早上,拿著黏毛球桶在我身上來回滾動,為我喬了喬領子,並在我耳邊輕聲地說:「如果是天注定要給你的,就不至於太不容易。」她的人生哲學深深影響我與她身邊的每個人,而這篇專訪將帶大家了解她作為移民,在美國寫下的生命故事。

來自獅子山的政治難民

她叫賓塔・加羅(Binta Jalloh),在艾默里大學獲得基因與分子生物學博士,今年 10 月即將在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NIH)開始博士後研究工作。2000 年,賓塔 12 歲時,她與受傷的母親以政治難民的身分從內戰中的獅子山共和國 (The Republic of Sierra Leone)前往美國紐澤西州定居。當時的她,一個英文字都聽不懂,更不會說。

在難民營裡,她從 26 個字母開始學習,兩年後便帶著口流利的英文,進入了美國公立中學。她的學生生活不像一般學生,有電視、手機等娛樂,也沒有任何與同齡的情感交流,只有書本和無止盡的霸凌。即便和非裔美國人擁有同樣膚色,卻仍被視為「直接從非洲來的另外一群」,在同儕中總是格格不入。也有人曾經與她坦白,美國黑人認為非洲黑人遺棄他們,並沒有在他們被擄作奴隸時伸出援手。

被迫移民的她,總覺得自己不屬於任何地方。返鄉探親時,她更體驗了非洲人看她太「美國」,而非裔美國人認為她太「非洲」的痛苦。為了證明自己,以第一名成績畢業的她,卻因此成為學校的「活招牌」,成就了「那個非洲女孩克服重重困難,到美國後別有一番成就」這樣老掉牙而激勵人心的故事。

與美國的矛盾關係

對她來說,美國是個移民者組成的國家,同時也是個充滿矛盾、表裡不一、虛偽、十分排外的國家。不過她也同意,美國這塊土地確實就像自由女神像所象徵的,比在非洲任何地方更有機會享有一個自由、幸福與健康的生活。她時常和我分享身為黑人女性在生活與生醫領域所遭受的挑戰,也談起一年多前為她身在非洲的老公申請移民遭拒的壞消息。

「對黑人來說,我們看得到美國夢,但不能輕易擁有它。追逐美國夢的過程充斥著不必要的困難,而只有少數非常幸運的人才有機會真的嘗到美國夢的應許。但如果你不計代價地留在這個遊戲裡,按照規則走,你最終還是能突破種族造成的各種限制,戰勝這個遊戲,賦予後代更好的生活。」

她在美國的薪水,夠養她在美國的媽媽和女兒,還有餘力照顧身在非洲的親人,因此即便在美國遭受許多困難挑戰,她無論如何都得咬牙撐過。當我問起她是否喜歡在美國的生活,她坦言,與美國的關係像是種利益交換,很難以「喜不喜歡」定義。「這個關係很像是一個幫你付大學學費,卻因此佔你便宜,不斷騷擾你的親戚。」

內戰結束後,她多次拜訪故鄉,也曾經想過回獅子山共和國定居生活。然而,現實卻無情的催逼她持續活在追逐美國夢的遊戲裡。她坦言,在一個貧窮與政府貪腐的第三世界國家裡,國家無法支付薪資,多數工作都是靠關係得到,並無學歷門檻。只要付 1,000 美元(約台幣 3 萬元)就能印出一份假學歷,所以她在美國獲得的博士學位,並無法使她在家鄉找到工作。除非她自行創業,在官商勾結中謀求一份生路。她更表示,在通貨膨脹甚高、全以美元交易的獅子山共和國裡,若美金積蓄用完,她的生活就也玩完了。

「不願見他人受苦」的高尚品格

當初決定念博士的她,並非抱持著拯救人類的偉大夢想,反倒是為了證明自己做得到,使曾經懷疑過她能力的人啞口無言。而選擇分子生物專業,也並非想要貢獻於生醫發展,而是因為生醫領域非常困難,也是少數錄取黑人的專業。然而,漫長的 7 年博士旅途中,她學會如何在看到問題後冷靜思考、分析問題,想出解決策略、反覆測試驗證,最後找出最好的解決方案,無論是應用在工作、社交或生活。

當我得知她免費讓出一個房間給一位墨西哥移民工借住好幾個月時,我問她為何總有無止盡的愛與溫暖,無差別的分享給她認識與不認識的人。她則是以她的招牌笑容回答,因為從小看見媽媽拖著傷、帶著她輾轉從獅子山共和國逃到美國,度過無數個刮風下雨、睡在路邊的日子,卻仍舊對生活報以堅強、愛與忍耐,促使她以此為榜樣。

而她也不忍那些自己經歷過的霸凌與壓榨等不公平的待遇,在其他人身上重蹈覆轍,因此總盡力在路見不平時,給予他人實際的協助與鼓勵。今年 2 月,她透過視訊進行博士口試時,有多達 96 人與她共襄盛舉,證明了她獨特的生命故事與品格,在許多人身上留下共同美好的印記。

※本文由換日線網站授權刊載,原標題為《 從被霸凌到取得生物博士,她感嘆所謂美國夢「像是幫你付學費,卻因此佔你便宜的親戚」》,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更多換日線文章
曾埋怨命運不公,直到以記者身分走進獅子山,才驚覺「公平與否」從非重點
當黑人小孩指著黑娃娃:他是醜娃娃──「崇白」的美國與台灣社會,需要更多的種族敏感度

作者簡介:

李韋萱,土生土長台灣人。美國艾默里大學生物學士,英國劍橋大學流行病學碩士。曾於阿根廷交換學習。明年將會回到艾默里大學醫學院攻讀醫學院和流行病學博士雙學位。關心的議題包含食物正義,健康不平等,貧富差距,永續發展等等。目前在台灣透過打工和參與不同的活動、讀書、累積不同領域的視野和經驗。目前也正在經營一個明信片設計IG帳號(friend_of_afriend),透過結合插畫和書法紀念我散布世界各地的朋友也傳揚繁體字的美。

_____________

【Yahoo論壇】係網友、專家的意見交流平台,文章僅反映作者意見,不代表Yahoo奇摩立場 >>> 投稿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