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大選的台灣經驗

美國大選高潮迭起,川普遭槍擊、拜登不連任,但台灣人民卻都覺得似曾相似,319槍擊案、換柱,我們都經歷過了。那麼,以台灣的歷史經驗,能預測美國大選接下來的發展嗎?民主黨換候選人真能扳回一城嗎?

首先,槍擊案是否能成為逆轉選情的關鍵?319槍擊案後,陳水扁自認影響有限,然而當年選票差距甚微,很難說沒有關聯。但槍擊案帶來的效果,主要是催出基本盤能盡量票票入匭,以此而言,共和黨支持者投票意願將會相當高,並會激出潛在親共和黨的中間選民支持。

反觀民主黨在拜登的辯論表現令人失望後,傳統金主轉為觀望,拜登只能黯然宣布放棄爭取連任。類似狀況,就如同台灣曾發生的「換柱」事件。

當時洪秀柱在國民黨逆境中參選,一肩扛起責任本是美事一樁,但隨著選情持續低迷,連帶造成國民黨多個立委選區「無人敢戰」,許多金主見情勢如此,也封鎖手上資源。這樣的情況,比選輸總統還嚴重,不僅是立委選區未選先輸,金主資源的斷炊恐更波及原本選情穩定的候選人。

國民黨最後決定召開臨時全代會「換柱」,但回顧這項決策,究竟是換好,還是不換好?其實藍營至今都仍在爭論。只是,端看當時的政治環境,國民黨在總統大選上已難操勝算,所以整體戰略的考量確實必須更為著重保住立委的席次。

拜登宣布退選前,據報導前眾議院議長裴洛西曾告訴拜登,再選下去連眾議院都保不住,有論者認為這是拜登願意退出的最主要原因之一。這點與當年換柱背景更為雷同,無論是當年的國民黨還是現在的民主黨,都必須思考一旦主帥的支持度欲振乏力,導致底下無人敢出征,也無人敢給資源,不僅將造成主帥戰場敗選,連帶國會也將兵敗如山倒,陷入全面潰敗的窘境。

根據目前相關民調顯示,兩黨選情仍在拉鋸中,但民主黨的挑戰確實會比共和黨還多。畢竟,共和黨已經完成內部整合,民主黨則仍未定在天,還得應對來自對手接二連三的調侃與攻擊,實屬內外交迫。

槍擊案與主帥退選,就台灣的經驗來看,確實是相對有利於民進黨。同樣道理,川普在歷經這兩起事件的「補血」後,將有更大能量席捲共和黨選民的選票;只是,過度強勢與令人難以預測的個人風格,其引來的反作用力也不容小覷。因此,眼前的美國總統大選,恐已成為「多少人想要川普當選」與「多少人不想讓川普當選」兩股力量的對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