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引爆全球大衰退
今年美國通膨屢創40多年來新高紀錄,為了展現打擊通膨的決心,聯準會不惜採取讓人民痛苦的提高利率的緊縮貨幣政策,今年已連續升息5次,共12碼,穩定物價遂成為當前美國經濟政策的首要目標。
因通膨居高不下,故必須有效降低民眾對通膨的預期。聯準會持續鷹派升息的重要考量數據是勞動市場依然強勁,高勞動需求與薪資上漲的趨勢,一方面代表經濟面依然強勁,硬著陸的可能性降低,另一方面通膨下降預期不易形成,容易引發工資上漲帶動工資、物價螺旋上升現象,將使通膨持續,不利經濟發展。
惟聯準會有可能誤判情勢。此次通膨現象主要為供給面衝擊,包括中美貿易戰、疫情大流行、俄烏戰爭等造成的供應鏈斷裂,與能源、糧食價格上漲,影響需求面的貨幣政策對成本上漲推升的通膨抑制效果原本就有限,尤其解封下的報復性消費,短期有效需求未必減少,這就是為何短期間通膨降不下來的原因,要降低通膨的預期又往往需要以經濟衰退為代價來做為政策的有效信號。故採取供給面政策措施可能更具成效,包括推動與強化產業科技化與數位化轉型、供應鏈韌性、人力資本投資、公共基礎建設、綠能經濟等。
勞動市場依然強勁主要是解封後存貨投資減少,為增加產出的勞動需求增強所致,故失業率未見大幅增加,易以為經濟依然有強勁復甦的動能。但因為大環境的供給面衝擊,造成勞動參與率下降,故勞動市場呈現緊俏只是假象,而短期勞動需求的增加又帶動工資上漲與物價上升壓力,造成通膨居高不下,長期因勞動力減少對產出成長更是不利。故以目前勞動市場熱絡,認為經濟仍屬穩健,可能誤判情勢。
聯準會的高利率政策也迫使各國央行跟進升息,對總需求帶來抑制效果,導致他國經濟衰退的可能性增加。美國升息同時帶動強勢美元,美元對大部分國家貨幣升值,以美元計價的國際商品與能源價格上漲,造成各國輸入性通膨,與美國利率差距擴大和趨避金融風險均會造成本國的資本外逃美國,美元計價外債也增加,更加速本國貨幣貶值壓力,一連串的負面連鎖效應,以貿易開放的開發中國家將首當其衝,全球貿易與經濟也將嚴重受創。
除非通膨數據的下降趨勢確立,若至2023年聯準會都不改變其強硬的升息立場,一場由美國引爆的全球經濟風暴將儼然成形,其影響效果絕不下於次貸危機所帶來的2008全球金融風暴,屆時全球經濟將進入寒冬,大家也只有剉咧等了!(作者為國立政治大學經濟學系特聘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