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權力交接在即,賀錦麗、特朗普對華政策初探

2024年9月10日,美國副總統兼民主黨總統候選人賀錦麗(圖右,又譯卡瑪拉·哈里斯,Kamala Harris)在賓夕法尼亞州費城國家憲法中心舉行的總統辯論中與美國前總統、共和黨總統候選人唐納德·特朗普(Donald Trump)握手。 (索爾·勒布/法新社拍攝)

華盛頓 —

美國總統大選投票星期二(11月5日)開始。隨著政府權力即將交接,美中兩國關係在經歷了前兩屆政府近8年的持續惡化之後也將迎來一個新的潛在調整期。不過,民主黨候選人賀錦麗(又譯卡瑪拉·哈里斯,Kamala Harris)和共和黨候選人唐納德·特朗普(Donald Trump)在一些關鍵議題上的不同政策主張再次令美國對華政策充滿變數。

賀錦麗是否會偏離拜登的中國政策?

到目前為止,喬·拜登(Joe Biden)總統已至少4次在不同場合表示,如果中國武力犯台,美國將保衛台灣。相較之下,兩位候選人都從未如此承諾。通常候選人在競選時會更加大膽敢言。

賀錦麗本月在接受哥倫比亞廣播公司採訪,被問到這個問題時沒有重複拜登的承諾,而是給出來一個相當標準的模糊戰略的回答:“我不打算討論假設性的問題。”

特朗普針對這個問題的回答是,他將對中國加徵150%-200%關稅。他還說,如果他當總統,中國也不會動武。

賀錦麗在同一訪談中被問到哪個國家是美國最大的對手時,她的回答是伊朗。這與華盛頓的大多數政界人士的看法可能相左。對華盛頓的政界圈來說,中國回事頭號對手。拜登政府也將中國定義為“唯一一個既有意重塑國際秩序,又日益具備經濟、外交、軍事和技術力量的競爭對手。”

《經濟學人》在本星期的一篇分析文章中說,在整個競選過程中,賀錦麗堅持了拜登總統的外交政策,但兩人至少在一個重要領域存在一些分歧,即美國與中國的關係。

這篇題為「模糊還是瘋狂?賀錦麗和特朗普對中國的立場」的文章指出,從賀錦麗在這個話題上的有限言論來看,「她似乎沒有她的老闆那麼鷹派,她不願將中國視為實際或潛在的敵人。

文章引述專家的話說,民主黨中的一些人認為拜登走得太遠,希望採取更溫和的路線。

「新一屆總統的過渡為美中關係提供了一個必要的重新調整機會,以推動兩國關係朝著更穩定和富有成效的方向發展。」前美國國務院官員、康奈爾大學政府系教授白潔曦(Jessica Chen Weiss)最近在《外交事務》網站上撰文。

賀錦麗過去幾年來的重要外交政策智囊菲利普·戈登(Phillip Gordon)很少就中國問題公開表態,在拜登退選後不久戈登曾在一份報告中寫道,賀錦麗一直是“負責任地管理對華競爭」努力的一部分。彭博新聞社在相關報道中說,該報告對競選中廣為談及的對華加徵關稅問題隻字未提。

戈登曾在2020年撰文強烈批評特朗普的對華政策,“在所有特朗普政府的外交政策失敗中,很難找到比對華政策更全面、更具影響的失敗。”

在指出中國可能在經濟、政治和軍事上比肩甚至超越美國的同時,戈登在防務事務論壇「岩上戰爭」(warontherocks.com)上強調,面對這項挑戰的應對之策並不是幻想中的“脫鉤”,“更不是將中國妖魔化並視其為敵人,這很可能演變成自我應驗的預言。”

戈登被認為是競爭賀錦麗政府外交政策核心職位的重要人選之一。

「(美中關係)另一個不確定因素是,如賀錦麗當選,她身邊可能出現哪些官員。」中國問題專家、喬治華盛頓大學國際事務學院教授沈大偉在賀錦麗確定競選後撰文說。除現任副國務卿庫爾特·坎貝爾(Kurt Campbell)外,沈大偉將戈登稱為“值得關注的關鍵人物,同時也是一個關鍵的未知數。”

特朗普更難預測

特朗普競選以來在中國問題上公開表態大多集中在關稅為主的經濟議題上,甚至在台灣問題上也表示台灣應向美國支付國防費,被批評為在跟中國打交道時過於注重交易性。

在中國問題上,其第一任內的重要成就之一被認為是打破了曾長期主導美國主張接觸的對華政策,催生了兩黨在對華政策問題上的高度共識。

前拜登政府白宮國安會中國、台灣事務資深副主任杜如松(Rush Doshi)最近說,儘管如此,特朗普自己「從未完全接受這種(兩黨在中國問題上)新共識,現在也置身其外。」

杜如松在《紐約時報》上撰文舉例說,儘管遭到了兩黨反對,但據報特朗普曾向習近平承諾會解除對中興的制裁,以換取中國購買美國商品。

「特朗普為北京提供了更多機會,」總部設在紐約的政治諮詢公司帕克戰略(Park Strategies)高級副總裁肖恩·金(Sean King)對美國之音說,「我認為他們(中國)不會喜歡任何一位總統,但他們可能會覺得可以從特朗普那裡得到更多。」

肖恩金說,賀錦麗政策最突出的一點是強調盟友和價值觀的,令美中之爭不僅是華盛頓與北京之間的對抗,也是中國與東京、首爾、和馬尼拉等的較量,而這是中國極為忌諱的。他們(中國)可以奉承特朗普,拉開美國與其盟友之間的距離。

儘管特朗普本人可能對價值觀、甚至新的地緣政治衝突不感興趣,但其身邊雲集了多位可能入閣的對華鷹派,其中包括前國家安全顧問羅伯特·奧布萊恩(Robert O'Brien )、前美國貿易代表羅伯特‧萊特希澤(Robert Lighthizer),甚至前副國家安全顧問博明(Matthew Pottinger),對他們來說中國可謂是一番未竟的事業。

復旦大學國際問題研究院教授吳心伯最近在美國亞洲協會(Asia Society)有關美國大選對其中國政策意味著什麼的文章中警告說,如果特朗普當選,兩國在全球治理中的協調與合作將消失,兩國關係將經歷“激烈的摩擦、嚴重的危機甚至可能的軍事衝突。”

不過另一方面,分析家也指出,人們現在很難知道特朗普將會奉行什麼樣的中國政策。 「沒有人知道特朗普如果獲勝會如何行事。」曾任商務部商業服務處亞洲高級顧問的肖恩·金說。

康乃爾大學國際關係教授艾倫‧卡爾森(Allen Carlson)對美國之音說,賀錦麗和特朗普在對華政策上的最大區別在於可預測性。他說,如果賀錦麗獲勝,中國將與美國展開一場長期且多層面的博弈,這將延續過去數年間主導兩國關係的大體趨勢,但是,如果特朗普獲勝兩國關係將難以預測。他說:“我們大致知道賀錦麗政府在對華問題上的可能走向,但對於第二次特朗普執政的對華政策走向則無從預知。”

特朗普的“大錘”和賀錦麗的“手術刀”

到目前為止,賀錦麗和特朗普的中國問題之爭大多集中在關稅問題上。拜登政府不但保留了特朗普時期的關稅,也新增了許多稅目,包括對電動車徵收100%的關稅。賀錦麗在這個問題上並非一概反對加稅,而是指責特朗普的全面加稅的政策,“你不能隨意提出全面徵收關稅的想法,而這正是特朗普的問題所在。”賀錦麗在接受有限新聞網MSNBC採訪時說。

無論是賀錦麗最終獲勝、還是特朗普再次當選,美中都可能面對的一個現實是,兩國間的經貿關係可能會繼續惡化。路透社最近引述與雙方陣營關係密切的人士提供的消息報道說,兩人的區別在於,如果賀錦麗贏得選舉,她可能會比特朗普更有針對性,前商務部官員比爾·賴因施( Bill Reinsch)將此形容為,賀錦麗手持“手術刀”,特朗普則手舞“大錘”。

報道說,無論是賀錦麗當選,還是特朗普獲勝,美中科技戰幾乎肯定會升溫。

過去幾年來,美國在科技、投資等領域實施的最具代表性的對華政策之一堪稱所謂的「小院高牆」。哈德遜研究所高級研究員托馬斯·杜斯特伯格(Thomas Duesterberg)在接受美國之音採訪時說:“我認為特朗普的院子會大得多。”

這位前商務部官員說,賀錦麗和特朗普都會奉行相當強硬的政策,特別是在經濟方面,但特朗普更加鷹派:「特朗普會擴大關稅的覆蓋範圍,關稅加徵幅度也可能比賀錦麗的更高。」

目前特朗普已威脅將對中國實施高達60%的關稅,目前尚不清楚實施範圍,目前的「小院高牆」在多大程度上會成為全面封堵的「大四合院」也不清楚。

哈德遜研究所的杜斯特伯格說,美國決策往往基於中國的所作所為,如果中國不讓步兩國間就有可能爆發新一輪貿易衝突:「如果他們不回應,那麼答案是肯定的,我們可能會看到更為激烈貿易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