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女教師一張口就「咔咔響」 中國附醫採「顳顎關節鏡手術」治療復原快

記者吳紹尹/綜合報導

一名39歲的陳老師,平日忙碌授課外,也關心學子們之生活起居,常常跟家長密集說話聯繫,繁忙的工作加上人際互動壓力下,多年前陳老師發現自己張口時耳前開始出現異音(彈響聲)。

牙醫部口腔顎面外科醫師羅文甫說明。(圖/中國附醫提供)

起初陳老師並不以為意,就這樣伴隨她三年,且越來越嚴重:每當進食出現疼痛、甚至咀嚼困難,到後來不管何時,都劇烈疼痛不已,至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就醫,口腔顎面外科醫師羅文甫評估陳老師罹患了「顳顎關節症候群(Tempor-Mandibular Disorders ;TMD )」,而且陳老師張口度只剩下正常值的一半。在羅文甫建議下,陳老師接受微創顳顎關節鏡手術,微創傷口小照護容易,在術後第14天,陳老師已能恢復到以往的張口度,吃飯講話不再發生疼痛、卡頓之狀況,重拾正常生活。

羅文甫指出, 顳顎關節位於臉部兩側耳朵前方(俗稱下巴關節),由兩塊骨頭形成的關節,連接著我們的頭骨和下顎,掌管嘴巴張開和閉上的關節和下顎肌肉,咀嚼食物、說話以及進行眾多臉部表情,擔任眾多複雜任務,羅文甫表示,曾有外傷、咬合不正、不適當之口腔習慣,以及心理壓力等等,都是「顳顎關節症候群」的高危險群。國內研究顯示,台灣約有超過10%的人口患有「顳顎關節症候群」,好發於上班族的年齡(20-40歲),通常女性多於男性,許多人可能不知道自己正在受其困擾。

顳顎關節症候群包含許多不同的症狀,如顳顎關節疼痛、耳前痛、咀嚼困難,以及開合口時出現噪音、卡頓感等。另外,也可能引起頭痛、頸部痛、肩部痛,甚至影響到日常生活進食或說話,此外也會影響牙科的治療,例如治療後牙、矯正治療等,由於「顳顎關節症候群」症狀多元與複雜,往往對正確診斷和及時治療形成一大挑戰。

「顳顎關節鏡手術」屬於低侵入性的微創手術,傷口小於0.5公分,可直接觀察關節內部。(圖/中國附醫提供)

顳顎關節症候群的傳統治療方式,常以非侵入性治療起步,例如透過改善不良的咀嚼習慣,輔以藥物治療、乾針治療、物理治療、製作咬合板或咬合矯正等。然而,對於某些嚴重病患,以上傳統治療方法之效果有限,無法完全改善症狀,或是治療後仍時常復發。此時需要考慮侵入性治療,像是施打肉毒、玻尿酸,關節腔沖洗等低侵入性的治療方式,甚至極少數的病人需要高侵入性、傳統的開放性手術以修復或取代受損的關節。

羅文甫指出,「顳顎關節鏡手術」於國外已行之有年,在台灣則相對少見,此術式最大特點是屬於低侵入性的微創手術,提供可直接觀察關節內部的方法,以應用與治療更廣的範疇,對於醫師診斷和治療上成為一大利器,不過,並非每位病人都適合此手術,羅醫師建議病人與專科醫師諮詢討論後,再選擇最合適自己的治療方式。

延伸閱讀
快訊/出包第三次!抗生素「膚斯得乳膏」pH值偏低影響療效 3.4萬支預防性回收
他遭患者狠嗆「1句話」靠2食物成功甩肉!帥醫驚人對比照曝光
她吃的超養生還是罹癌!醫呼籲「脹氣」問題不可忽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