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媒:廠區遍全球 非台積電原計畫

晶圓代工龍頭台積電8日宣布,以近35億歐元投資位於德國的歐洲半導體製造公司(ESMC)。德國總理蕭茲認為,德國將成為歐洲晶片主要產地,這對德國的未來非常重要。但美媒分析,台積電正從全球產能最集中的科技巨頭,成為廠區遍布全球的公司之一,產能集中優勢不再,這種發展並不在台積電原先計畫之中。

台積電邀集車用市場大咖,包括博世(Bosch)、英飛凌(Infineon)與恩智浦(NXP)計畫共同投資成立歐洲半導體製造公司(ESMC),台積電持股70%,其他3家公司各出資10%,目標是在2024年下半年建廠、2027年底開始生產。美國晶片巨擘英特爾6月也才剛和德國政府簽約,投資300億歐元在馬德堡(Magdeburg)興建兩座晶圓廠。

德國政府近日宣布,提撥200億歐元補貼以支撐半導體產業。英特爾從德國獲得100億歐元補貼,台積電在德東薩克森邦(Saxony)首府德勒斯登(Dresden)的廠房則獲得50億歐元補貼。台積電與其他公司共110億歐元的投資額創薩克森邦史上最大單筆投資。

蕭茲8日造訪布蘭登堡時說,「德國可能即將成為歐洲半導體主要產地。這不僅對全球生產結構韌性很重要,對歐洲大陸未來的生存能力也很重要。當然,對德國未來的生存能力尤其重要」。蕭茲不能理解,為何有部分德國民眾反對這類投資。

台積電未來在台、中、美、日、德都有晶圓廠,遍及三大洲。但美媒報導,專欄作家高燦鳴(Tim Culpan)撰文指出,對接單製造的晶圓代工廠來說,將所有廠房集中,向來是個優勢。

高燦鳴分析,研發廠與製造產線的緊密關係,可讓工程師能有效率地往來於產線之間,幫助台積電在這高風險的產業中成為靈活的供應商。如果晶圓廠遍布世界各地,可能會降低這項優勢。

另外,台積電創辦人張忠謀興辦台積電以來,台積電一直迴避股權合資,以便保有完整的決策與主導權,但現「全球風向已經改變」,現任董事長劉德音、總裁魏哲家沒有太多選擇,只能設法適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