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體免疫依據在哪

(圖/本報系資料照片)
(圖/本報系資料照片)

今年流感疫苗接種作業又為政府締造了「流感疫苗之亂」的政績。不但公衛人員被操死,政府也被老百姓罵死,非常吃力不討好。衛福部長陳時中在混亂1周後出面道歉,也下令50~64歲的較低風險族群延遲接種,以舒緩錯誤政策引來的大量接種人潮。

陳時中也為這項錯誤緩頰,認為今年流感疫苗將達到31.5%覆蓋率,已超過25%,達到群體免疫是沒有問題,希望50~64歲的民眾稍安勿躁。

一個有疫苗的傳染病,免疫覆蓋率到底要達到多少才有群體免疫的效果,牽涉的參數非常多,很難有確切的答案。若以呼吸道傳染病為例,增加社交距離是最重要的防疫政策綱領,中國大陸以「武漢封城」增加社交距離的方式,也能有效控制已經在城內大量散播的病毒。增加社交距離是個政策綱領,封城、戴口罩、禁足及疫苗接種都是增加社交距離的執行策略。

當人群中很多人接種了疫苗,一個感染者要找到另一個沒免疫力的易感宿主,中間就隔著很多已有免疫力的人造成的屏障,傳染病的Ro值就會下降,這不就是廣義的增加了社交距離。當有效的將Ro值降到1以下,就意味著疾病經由一個潛伏期傳不到一個人,傳染病自然就得到控制。這就是群體免疫的理論,也是增加社交距離政策最優雅的實踐。

所以疫苗到底要覆蓋到多少比例,才能有效達到群體免疫的效果,完全取決於傳染病的Ro值、群體中既有的免疫力、疫苗的保護力,及既有的增加社交距離作為。這些都需要精算,例如傳染力特別強的麻疹,可能疫苗覆蓋率必須將近100%;傳染力弱的百日咳,疫苗只需覆蓋接觸新生兒的高危族群即可。

所以陳時中談到的流感疫苗覆蓋率要達到25%,新冠肺炎疫苗要達到60%就能達到群體免疫效果。我們希望陳部長不是因為今年流感疫苗可覆蓋到31.5%,所以稱25%可達群體免疫;老百姓要的是精算公式,而不是要先射箭再畫靶的編造數字。

其實流感疫苗根本不是用來根除流感疫情,其目的只是緩解疫情,更重要的任務是減少死亡。流感疫苗到底夠不夠,取決於需要降低死亡率到零的量是多少。

世界衛生組織的呼籲已經10年了,我們的衛福部長還懵懵懂懂,到現在還不了解流感疫苗是在防止死亡,而非防止感染,才會在流感疫苗的議題上蹦出25%群體免疫的怪異理論,真該好好和老百姓說說理論依據了。(作者為中華民國防疫學會理事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