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中風原因、症狀有哪些?為何氣溫變化大要小心?3/3世界聽力日預防耳中風必看

耳中風是冬天氣溫變化大可能會找上門的疾病,倘若突然耳鳴,甚至發現自己聽不到聲音,建議趕快看醫生!究竟耳中風原因為何?耳中風症狀有哪些?耳中風如何治療?耳中風會好嗎?每年3月3日是世界聽力日,跟著Yahoo奇摩顧健康一起認識耳中風是什麼,耳中風又該怎麼預防。

耳中風是耳科的急症,秋冬尤須留意,愈早治療復原效果愈佳。(示意圖/Getty Images)
耳中風是耳科的急症,秋冬尤須留意,愈早治療復原效果愈佳。(示意圖/Getty Images)

世界聽力日是什麼?耳中風又是什麼?

為了提升人們對於如何預防聽力損失的認識,世界衛生組織(WHO)將每年3月3日定為「World Hearing Day」(世界聽力日),今(2024)年活動以「Changing mindsets: Let’s make ear and hearing care a reality for all!」為主題,將重點放在克服社會對聽力損失的誤解與污名化。

聽力是我們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功能,如果碰到突發性聽力損失,千萬不要抱持僥倖心態,務必嚴肅以待。台中榮總胸腔內科醫師覃俊士指出,「突發性耳聾」俗稱「耳中風」,是耳朵的急症,病人會在短時間內明顯感受到單邊聽力喪失,就醫後符合聽力損失至少30分貝、至少連續三個頻率受到影響,且持續至少三天等三個條件,即可診斷為罹患耳中風。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耳中風是全球最常見的殘障原因,慶幸的是一般只要把握黃金治療期,便能大幅改善耳中風症狀。

耳中風原因為何?耳中風症狀有哪些?

衛福部台中醫院說明,目前尚未發現耳中風確切的病因,最常被提出的可能原因有病毒感染、血液循環兩種說法,前一派說法主張耳中風是病毒感染引起,由於病毒侵犯內耳聽覺神經,導致病患在數周內出現病毒感染的前驅症狀;後一派說法則認為耳中風是通往內耳的血管過度收縮或堵塞,造成內耳缺氧、代謝異常和細胞死亡。

耳中風症狀通常來得又急又快,患者可能一覺醒來意外發現自己聽不到。亞東醫院胸腔內科醫師張厚台表示,聽力突然降低、耳鳴、耳悶、暈眩都是耳中風常見的症狀,許多患者在初期往往不以為意,直到症狀不斷惡化才意識到嚴重性,但若就醫時間距離耳中風發病已經超過四~六周,治療效果普遍不佳,呼籲大家最好在發病後一周內趕緊向醫師求助。

耳中風怎麼預防?哪些人、什麼時候更要小心?

衛福部南投醫院衛教資訊顯示,雖然現階段沒有明確預防耳中風的方法,不過民眾可以從保持良好生活習慣、均衡飲食、充足睡眠、適時運動、避免熬夜、降低壓力、留意噪音暴露、減少使用耳機等方面做起。

中醫師楊龍駿提醒,常熬夜、壓力大、作息不正常、血液循環較差者,以及患有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的人,皆是耳中風的高風險族群。耳鼻喉科醫師吳昭寬另提到,冬天氣溫變化大也可能增加耳中風發病機會,建議注意耳朵保暖。

耳中風如何治療?耳中風會好嗎?

衛福部台中醫院分享,治療耳中風時,醫師可能採取高劑量類固醇、血漿容積擴張劑、維他命B群、血管擴張劑、中醫針炙或者高壓氧治療,其中類固醇是目前公認治療耳中風最有效的方式,可以口服或靜脈注射,亦可直接注入中耳腔中。耳中風患者接受治療期間,應多臥床休息,防止接觸噪音,並且暫緩使用耳機。

關於耳中風會不會康復,跟患者本身情況與何時治療有很大的關係。衛福部屏東醫院解釋,年紀小於40歲,沒有合併糖尿病、伴隨眩暈發作,且在發病後一周內便開始治療的患者,治療效果相對好。統計顯示,約有三分之一耳中風患者可以恢復正常,三分之一患者恢復部分聽力,三分之一患者則無法恢復。有鑑於此,各位要是突然耳鳴,甚至聽不到聲音,絕對要盡快看醫生,越早診治越能防範聽力喪失。

撰稿記者:吳怡萱

核稿編輯:廖梓鈞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