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胖醫學會調查 近5成民眾不清楚肥胖定義

台灣成人每2人就有1人過重或肥胖,但國內調查發現,儘管近7成民眾同意肥胖是慢性病,卻有近5成的受訪者不清楚肥胖定義。近年各大醫院陸續設立減重門診或減重中心,但醫師分析,國內減重市場呈現兩極化,不少人願意花大錢從事醫美減重,但真正有減重需求的過重或肥胖民眾,對於正規減重治療仍是十分陌生。

根據2017年到2020年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有減重需求的45歲以下青壯年族群,僅不到1成曾諮詢醫護人員。而台灣肥胖醫學會2022年調查發現,近5成民眾不清楚肥胖定義,尤其年紀越大比例越高。

嘉義基督教醫院減重中心副主任安欣瑜指出,肥胖本身就是一種慢性病,且可能伴隨糖尿病、高血壓、睡眠呼吸中止症等共病,且長期會產生很多發炎物質,未來罹患心血管疾病和死亡率都會增加。

安欣瑜分析,台灣減重市場非常特別,有一群人願意花大錢購買特殊減重療程,例如近期流行的排毒、科技餅乾等,各式手法推陳出新,動輒上萬元,但不見得和效果成正比;另一群人則是因為過重、肥胖或已罹患慢性病,雖有減重需求卻沒有自覺,或是考慮接受治療卻沒有實際行動。

針對有慢性病且體重過重或肥胖的患者,醫師通常會轉介減重門診,但安欣瑜觀察到,病人從「有減重意願」到「接受減重治療」仍有一段距離,原因可能在於減重資訊不夠普及。由於過去沒有好的減重藥物,直到近年有新藥問世,內科減重治療總算有突破性的發展,但藥物引進初期大多用於美容減重,而大醫院的減重門診直到近1、2年才陸續建置,民眾即使有減重需求也無從求助。

許多人認為減重靠意志力就好,不需要求助專業治療。天晟醫院體重管理與代謝手術中心主任徐光漢指出,維持體態的最佳方式是嚴格飲食控制搭配運動,但對於過重或肥胖者來說,身體對於食物的需求遠高於減重所需的食物量,等於長期處於飢餓狀態,難以維持減重效果,因此仍建議有減重需求的民眾,應尋求專業協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