診斷肺纖維化,健保給付哪些檢測?高風險族群一次瞭解

自從爆發新冠肺炎疫情以來,愈來愈多確診民眾擔心肺纖維化危機,但其實不只確診者,任何人都有可能罹患肺纖維化,其中自體免疫疾病患者更是高風險族群。

肺纖維化究竟多嚴重?為了讓民眾更了解,《康健》舉辦「傾聽重症的氣息——肺纖維化」線上論壇,提醒民眾肺纖維化的臨床症狀常被誤認成感冒、氣喘,許多自體免疫疾病患者更渾然不知自己處於高風險中。

論壇邀請到前衛生福利部中央健保署署長李伯璋、社團法人中華民國風濕病醫學會理事長鄭添財,以及台灣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理事長王鶴健,共同針對肺纖維化的預防進行討論分享,希望從源頭強化民眾病識感,好早期發現、早期治療。

急性惡化是菜瓜布肺的主要死因

肺纖維化俗稱「菜瓜布肺」,因為肺部反覆受傷、修復的過程,會讓疤痕組織逐漸形成菜瓜布狀,才有這樣的稱呼。

王鶴健說,導致菜瓜布肺的成因十分複雜,包括大家所了解的病毒感染、或長期暴露在粉塵、木屑環境,甚至是藥物、胃食道逆流、抽菸、空汙等,以及容易被忽略的自體免疫疾病,「比較麻煩的是,肺纖維化經常不容易被察覺,它是慢慢形成的,等到症狀出現時,肺部早已纖維化了。」

肺纖維化的臨床症狀是喘、咳嗽及疲累,但這些表現並不特異,經常被誤認成感冒、氣喘而延誤治療,導致病情惡化卻不自知,「如果沒有及時醫治阻止進程,最後會造成肺功能喪失、呼吸衰竭而死亡。」特別留意的是,肺纖維化患者容易出現急性惡化,發生急性惡化住院的病患,死亡率更高達5成。

在台灣,每年約有200~300名新病患被確診為菜瓜布肺,目前已知有1,300名病患正在接受治療。從健保資料庫觀察,一旦確診,平均存活率不到1年(約0.9年),而5年存活率也僅高於肺癌及胰臟癌。

肺纖維化可以用聽來診斷?治療方法、高危險族群一次了解

李伯璋
(前健保署署長李伯璋參加《康健》舉辦的「傾聽重症的氣息——肺纖維化」線上論壇。圖片來源 / 康健編輯部)

自體免疫疾病患者也是高風險族群

比較少被提醒的是,在肺纖維化的成因中,自體免疫疾病患者也屬於高風險族群。

自體免疫疾病是國內10大重大傷病的第3名,全台有超過12萬名患者。鄭添財表示,近幾年證實,肺纖維化也是自體免疫疾病很重要的臨床表現,「包括如硬皮症、皮肌炎與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都是高風險族群。」因此,如何早期發現自體免疫疾病、穩定控制疾病,同時及早預防肺纖維化發生,是很重要的課題。

在自體免疫疾病中,硬皮症更是特別棘手。根據統計,大約有7成以上的全身性硬皮症患者,最後會走向肺纖維化,而這更是造成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不止硬皮症,只要是自體免疫疾病的患者,都要盡量降低感染風險,不要抽菸、要遠離空汙。更要與風濕免疫科醫師配合治療,降低肺纖維化的發生,」鄭添財提醒。肺纖維化所造成的肺功能損傷是不可逆的,持續惡化會讓生活受到嚴重影響,務必要對自身肺部狀況有所警覺。

「喘、咳、累」超過8週以上須及早就醫

目前針對肺纖維化的常規檢查,初步仍以聽診為主,可以早期偵測。一旦聽診發現異狀後,除了進行血液檢查,也會安排影像檢查如胸部X光、斷層掃描等,可較精準地找到早期病變。此外,也會進一步建議進行肺功能檢測,來提供更多診斷依據。王鶴健提及,肺功能檢測屬於綜合性判斷,一般建議高風險族群必須每3~6個月檢查1次,以及至少每年要做1次電腦斷層掃描。

從健保資料庫看,近5年肺纖維化病患確實有增加趨勢,然而,有肺纖維化且有進行肺功能檢測的人數僅佔4成,這表示病患對疾病的警覺性仍不足。李伯璋提醒,肺部疾病患者的呼吸治療及照顧相當重要,如果沒有好好照顧,後續恐怕會花費更多醫療資源,目前健保已給付肺纖維化患者進行包括電腦斷層造影、磁振造影及相關胸腔檢查,臨床可善加利用。他呼籲,不僅民眾要對肺纖維化有病識感,風濕免疫科醫師也應自我提醒患者是否有肺纖維化的可能,即使沒症狀,也應該定期做肺功能檢查,以達早期診斷、早期治療的目的。

另一方面,如今已有專門的抗肺纖維化口服標靶藥物問世,但礙於健保資源有限,僅自2021年6月起,開放硬皮症合併肺纖維化患者申請使用。李伯璋指出,健保署正在研擬擴增將「慢性漸進性纖維化間質性肺炎(PF-ILD)納入給付範圍,未來希望能讓更多肺纖維化病患受惠。但是,因新冠肺炎確診而導致的肺纖維化,因尚未取得藥物主管機關核准其適應症,目前仍無法放寬給付。

綜觀來說,肺纖維化預後不佳,專家共同呼籲,假使本身符合肺纖維化的高風險族群,或者有自體免疫疾病家族史,除定期監測肺功能外,若有「喘、咳、累」表現超過8週以上,務必及早就醫檢查。

延伸閱讀:

肺結節會變肺癌嗎?肺結節症狀、成因、治療方法全解析

量不出的高血壓 肺動脈高壓是「心臟的癌症」,3大族群有高風險

自體免疫疾病患者出現3症狀 當心高致死率「肺纖維化」找上門

※本文由《康健雜誌》授權報導,未經同意禁止轉載,點此查看原始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