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脹氣 五型分類調理中焦
從中醫的理論來說胃脹氣的形成大多與脾胃中焦氣機不暢有關,執業中醫師林英任指出,應該要依「脾虛濕阻(痰濕中阻)、胃熱濕阻(飲食積滯)、肝鬱氣滯(肝胃不和)、氣血虛弱(脾胃虛寒)、腎陽虛痰濁(胃陰不足)」五型分類調理。
林英任表示,脾主升清,胃主降,一升一降,使體內氣機運行順暢,若是脾胃虛弱,脾之清陽不升,胃之濁陰不降,就會導致氣機阻塞產生脹氣。因此處理胃脹氣需從調理中焦著手,並可依五型分類區分成:
脾虛濕阻(痰濕中阻):指痰濕內阻脘腹,見脘腹痞塞不舒,胸膈滿悶,頭暈目眩,飲食減少,噁心欲吐,身重倦怠。方用二陳湯、平胃散等。
胃熱濕阻(飲食積滯):指飲食過量,損傷脾胃,以致氣滯不暢,表現為胸脘滿悶,痞塞不舒,噯腐吞酸,噁心嘔吐,腹滿拒按。方用保和丸、平胃散等。
肝鬱氣滯(脾胃虛寒):
指肝氣犯胃,胃失和降,常見胃脘、脅肋脹滿疼痛,脹感連及脅部,噯氣則舒,心煩易怒,善太息,食少納呆,噯氣泛酸,或見嘔吐。方用柴胡疏肝散等。
氣血虛弱(脾胃虛寒):指脾胃虛弱,運化無力,表現為胃脘隱隱作痛,綿綿不絕,食少納呆,泛吐清水,喜按喜暖,飢餓時痛甚,得食稍減,遇冷則劇,畏寒肢冷。方用補中益氣湯、黃耆建中湯等。
腎陽虛痰濁(胃陰不足):指胃陰虧虛,胃失和降,表現為胃脘隱隱灼痛,乾嘔呃逆,甚則噎膈反胃。脘腹痞悶,嘈雜,饑不欲食,噁心噯氣,口燥咽乾。方用麥門冬湯、一貫煎、人參養胃湯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