胜肽粒線體出擊 巴金森氏症新曙光
巴金森氏症治療可望再突破!粒線體是人體重要的胞器,可產生ATP供給細胞維持正常生理的運作,異常時會誘導細胞死亡,產生退化性疾病如巴金氏症,不過彰化基督教醫院研究團隊進行的老鼠實驗發現,利用「胜肽粒線體移植系統」技術,可提升粒線體新換舊的準確率,不會誘導自體的免疫或發炎反應,治療成功率可達6至7成。
治療巴金森氏症 粒線體動物實驗成果顯著
彰化基督教醫院血管基因體中心研發的「客製化粒線體」治療技術,已針對粒線體相關疾病如腦肌病(Myoclonic Epilepsy with Ragged Red Fibers, MERRF syndrome)與神經退化性疾病巴金森氏症(Parkinson’s Disease),進行體外細胞與動物試驗,並於國際發表研究成果。
目前效果較為顯著的是巴金森氏症動物實驗部分。彰基血管暨基因體研究中心副主任張瑞芝博士表示,看中巴金森氏症的成因包括自發性遺傳和外在環境因素,研究團隊先在健康老鼠身上注射農藥Rotenone(魚藤精),觀察一個月,挑出被誘導出現巴金森氏症症狀,例如缺乏平衡感、自閉、不愛動、容易迷失的病鼠,再進行3個月的胜肽粒線體移植治療實驗,結果發現接受完整治療的老鼠,術後狀態恢復至60%至70%。
細胞的發電機!粒線體異常易老化
粒線體(Mitochondrion)是身體內細胞的能量工廠,如同將「細胞的發電機」,當它生病了就無法釋出足夠的能量,在需求量大的器官裡會產生病變。而導致粒線體生病除了來自粒線體基因突變(母系遺傳或非遺傳),與外在環境和不良的生活習慣,例如抽菸、不運動和不均衡的飲食型態等,亦密切相關。代謝症候群如心血管疾病、糖尿病、肥胖、高血脂,以及小腦萎縮等神經性退化相關的罕見疾病,皆屬於粒線體疾病的範疇。
張瑞芝博士表示,粒線體受外在環境影響而變異的特性,也就是實驗時幫健康老鼠注射農藥的原因,當粒線體被農藥毒害生病,就容易被誘導出巴金森氏症症狀。而新的粒線體結合胜肽蛋白的載體,注射入老鼠體內,發現胜肽粒線體會自動導航置換生病的粒線體,無需標靶定位,且粒線體本身不會誘導免疫反應,相較於其他治療,副作用更低、安全性更高。
彰基副院長、神經內科醫師劉青山解釋,「胜肽粒線體移植系統」是利用細胞穿刺胜肽(cell penetrating peptide, CPP)加以修飾粒線體,使來自體的粒線體經分離後更容易進入宿主細胞進行作用,送入之粒線體除了可存在疾病細胞內,同時可刺激好的粒線體增生,並減少自由基產生誘導之氧化傷害,因此改善粒線體功能退化疾病,減緩疾病發生之進程。
張瑞芝博士表示,胜肽粒線體移植系統治療巴金森氏症的研究,預計2年內申請人體臨床試驗。
胜肽粒線體移植專利 細胞回春未來不是夢
除了巴金森氏症的研究之外,劉青山醫師表示,研究團隊目前也把胜肽粒線體移植系統的專利研發技術,朝癌症和細胞回春方面做進一步的研究,目前已有體外初步測試結果。而為了加速臨床應用可行性,研究團隊將與中興大學團隊合作開發即時粒線體分離技術,另一方面正尋求經驗豐富之相關生技團隊討論進一步討論臨床試驗之可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