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腔內淋巴結轉移的「食道癌3期」預後差...該放棄治療嗎?

食道是個沈默的器官,若出現吞嚥困難,癌症病灶大多已穿越食道黏膜層而深入食道肌肉層或食道鄰近組織,且有胸腔內淋巴結轉移的現象。(圖片來源/freepik)

長期抽煙、喝酒、吃檳榔是造成食道癌的主要原因,但食道癌的病人經常是拖到吞嚥困難才來求醫而診斷。

其實食道也是個沈默的器官,若是出現吞嚥困難的症狀,癌症病灶大多已穿越食道黏膜層而深入食道肌肉層或食道鄰近組織,並且有胸腔內淋巴結轉移的現象,常屬於較嚴重的第3期病人。

依照現行國際癌症治療準則,食道癌第3期的病人,不像大多無症狀經由胃鏡健檢發現的第1期與第2期病人,可以直接接受手術治療,而必須先接受先行部分的化學治療及放射線治療,將腫瘤縮小及胸腔內淋巴結轉移殺死後,再進行微創食道切除手術及胃管重建手術予以根除,才能達到最好的治療效果。

食道癌是預後較差的疾病,台灣食道癌的平均5年存活率僅12-15%,而第3期食道癌5年存活率則約在25%上下,也正是因為治療效果較差,治療的模式必須結合化學治療,放射線治療及手術治療,才得以達到最佳的治療效果。

在治療過程中常遇到第3期的病人在接受完先行部分的同步化學治療及放射線治療後,因腫瘤縮小而吞嚥困難的症狀消失,吃東西變得順暢,就輕言放棄了手術治療,這樣的病人通常很容易在2年內復發,並且因為放射線治療劑量飽和而無法再接受同步化學及放射線治療,會遇到後續單獨化學治療失敗的問題,令醫師悵然扼腕。

在這個錯誤醫療資訊充斥及強調醫療自主的環境下,癌症團隊醫療的合作正受到種種的考驗,醫師們也都努力做到詳盡告知病人的義務,期待完善的治療結果。

原文作者為新光醫院胸腔外科  王孔民醫師,本文轉載自第391期《新光醫訊》

(原始連結)


更多信傳媒報導
穿越百年錫口風華 看見當代水岸風情
綠色人才領航地圖九》比太陽能維運開出的職缺更多!你是儲能維運工程師?明天可以來上班嗎?
「重症肌無力」不是肌少症》醫提醒:出現眼皮下垂、大小眼、複視等症狀,盡快諮詢神經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