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不能讓歷史風景區不再只有烤香腸和炸花枝?

作者/獨立評論
文/郭瓊瑩

如果說觀光帶來了人潮與錢潮,也是國家政策的指標,不免令人對下列場景感到困惑與不自在。

淡水夕照曾是台灣八景之一,即便今日,落日依然美麗動人,只是漫步在淡水老街或「金色水岸」,五感氛圍卻大異其趣。沿路都是烤香腸、炸花枝、炸海鮮的濃嗆煙燻味,還有千篇一律的土產、玩具店(或所謂文創賣店),除了鐵蛋、燒烤外,更增添了許多峇里島風情的PUB,處處都是擴音機攬客的叫賣聲。

儘管國內外觀光客如織,但總令人浮躁。這樣的淡水,與普吉島、峇里島、長灘島甚至墾丁大街好像沒有什麼不同,但與昔日畫家、文人筆下的淡水風情卻越離越遠。

清代舊海關碼頭的石板不見了,換成進口的黃色砂岩;枝葉扶疏的老榕樹也砍了,只保留一小段;各式LED燈絢麗撩亂的招牌、混雜著燒烤醬料與菸味的空氣,「歷史」早已不存在於今日的空間場景中。

而走在台南第一街、安平老街、海安路,除了有歷史建築聚落為基底陪襯、以及少數具特色的小店得以生存外,大部份的攤位和逢甲夜市、士林夜市好像並無太大差異,共同的特質是「熱鬧」、「嘈雜」,也可以形容「多采多姿」、「有年輕的生命力」。

只是在深刻體會後,其實除了「吃」,其它的感官體驗同樣流於淺薄、快速,也瀰漫一種與地域文化風土無法連結的「現代化矯情」。

台南老街之氛圍近年已逐步改善,在觀光、商業化與保存中取得平衡。郭瓊瑩攝。
台南老街之氛圍近年已逐步改善,在觀光、商業化與保存中取得平衡。郭瓊瑩攝。

▋ 海洋國家的定位,應與城鄉發展接軌

無論當今政府是否認同台灣與中國大陸的血緣與地緣關係,但看全台各港口、漁村幾乎都有天后宮、媽祖廟,可以發現其實台灣與「海洋」發展是息息相關的,這些廟宇也幾乎述說了台灣島嶼的移民史。

只是過去百年來的都市化發展歷程中,因政治因素,傳統寺廟與日本神社有的便混淆了。

如今,當社會更開放後,各種宗教蓬勃發展,而真正與台灣開發史相關的廟宇,反而因為海岸線退縮、河港淤積等原因,而與實質台灣的地理歷史關係斷了線。

台灣各地天后宮與地理人文的關係,正說明了這塊土地與海洋發展的關聯。郭瓊瑩攝。
台灣各地天后宮與地理人文的關係,正說明了這塊土地與海洋發展的關聯。郭瓊瑩攝。

舉例而言,淡水河沿岸有不少300年以上歷史的媽祖廟,如淡水福佑宮、八里的天后宮、關渡宮、士林慈誠宮、唭哩岸福慈生宮、松山慈佑宮、大稻埕慈聖宮、新莊慈佑宮、板橋慈惠宮……等,當其地理環境變遷,讓廟宇遠離港口且內陸化、都市化後,無論在地居民或觀光客,都越來越難以將現狀與先民開發歷程做連結。

但若反思,單是具有歷史的媽祖廟就超過150間,且有多處為國定或縣市定古蹟。

如果在城鄉空間規劃上能將廟宇視為重要文化資產,就像西方城市的古教堂那樣,那麼即使時光流逝,先人墾拓開發之軌跡,也應該能在地方留下痕跡,並詮釋歷史的發展。

無論在海口、河口,媽祖廟都具體呈現了人類移居與海共生奮鬥的歷程。郭瓊瑩攝。
無論在海口、河口,媽祖廟都具體呈現了人類移居與海共生奮鬥的歷程。郭瓊瑩攝。

只可惜,許多昔時的媽祖廟,今日已成為城鄉發展的核心區,且因都市化地價上揚,只見「點」的歷史見證存在,卻未能更有開創性地與當代城鄉空間結合。

廟宇被小吃攤販包圍,而小攤販賺足了錢,卻很少感恩溯源其發展,回饋「媽祖廟」周邊的城市環境改造。

因循已久,各城市核心區廟宇的風貌幾乎與「夜市」、「攤販」劃上等號;而各縣市都發局、文化局、觀光局等,亦缺乏能讓廟宇與城鄉發展史對話的創新作為。

日本大分縣杵築市城下町老街。歷史老街可以有觀光商業吸引力,但仍應確保其傳統文化氛圍,不宜讓現代商業喧賓奪主。郭瓊瑩攝。
日本大分縣杵築市城下町老街。歷史老街可以有觀光商業吸引力,但仍應確保其傳統文化氛圍,不宜讓現代商業喧賓奪主。郭瓊瑩攝。

▋ 我們需要能與人文及土地對話的文化政策

每次聽聞台灣觀光客到日本各大歷史街區、寺廟參觀,總有相似的感想,認為日本的歷史街區、風景區把傳統歷史氛圍(包括建築語彙、材質、色彩與空間格局等)都維持得很好,而各個具有歷史淵源的寺廟,也將外面的庭園、樹林等景觀保持著令人尊崇感懷的意境;就算區外有觀光商街,格局與氛圍上也有清晰的街區組織制約,讓觀光與歷史傳承不致於過度衝突。

顯然,那裡的社區居民、商家組織,對其文化傳承是誠懇、敬畏的,且有一種「拜樹頭」的感恩之情。而這些共識並非藉由都市計畫、都市設計、建築管理而到位,其間人地關係不斷溯源、引導、教育、體驗,都需要借助文化與宗教的力量。

諷刺的是,台灣目前各大寺廟的董事會,都擁有相當雄厚的資產,但其宣教卻僅止於對神明的信仰,而缺少對周邊生活環境、環境倫理以及人地間相互回饋理念的宣導與引領實踐。

這也並非民政局、社會局宏觀施政光譜得以充分涵蓋的。是以,文化部或文化局的角色就格外重要。

有人可能會批評,為何文化部要包山包海?但正因「文化」是一個國家、民族、地域內,人民與土地長期以來互為作用而逐漸累積成的一種「有厚度」的資產,所以無論就全國性的「文化部」或地方政府的「文化局」,都應更深層解讀自己引導國人認知文化、歷史與在地環境的重要任務。

即使在馬來西亞的偏鄉漁村「十八丁」,現代化過程中「歷史原風景」的保存與再現仍是核心價值。郭瓊瑩攝。
即使在馬來西亞的偏鄉漁村「十八丁」,現代化過程中「歷史原風景」的保存與再現仍是核心價值。郭瓊瑩攝。

現在的文化部有志於推動「再造歷史現場」計畫,這裡的「現場」不應只是佈幕、場景,而必須投入更長期的調查、研究、考證,連結歷史時空,串連當代人對不同歷史斷面的興趣與責任感

或許教育部在鄉土教育上,也可以結合現代空間資訊科技,讓AR、VR得以帶來跨時空的教育意義。

此外還可以想想:鹿港對於昔日文風,如何有更深入的現代文創刺激,再現小鎮風情?而安平也絕不只是一個藍晒圖,自明鄭以來台南在大航海時期的關鍵角色,要如何從實質空間中以有感覺、有溫度的方式讓人體驗?

更遑論台灣最早開港的淡水,有多少宗教、歷史、博物、貿易、醫學……的累積,這些歷史如何再現,不應只是標誌性之解說,而應是讓國際門戶的動脈得以感動國人。

那些運送茶葉、樟腦、稻米、糖的繁忙碼頭,是怎樣的場景?怎樣的國際交流?

如果今日的紅樓、紅毛城、海關碼頭、水岸步道……,得以有適切的時空場景連結與情感依附,相信這一切勢必超越那些千篇一律的烤香腸和炸花枝。

除了紅毛城、舊海關碼頭、淡水老街聚落的原風景尤其應忠實保全,並賦予新生命。郭瓊瑩攝。
除了紅毛城、舊海關碼頭、淡水老街聚落的原風景尤其應忠實保全,並賦予新生命。郭瓊瑩攝。

【延伸閱讀】1997年7月1日,我在倫敦看著香港遠離

※本文由獨立評論授權刊載,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網友觀點》Yahoo奇摩新聞歡迎您投稿!對於這個社會大小事有話想說?歡迎各界好手來發聲!用文字表達你的觀點。投稿去—->http://goo.gl/iRPx1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