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轉型」將是2020大選決勝關鍵?
⊙趙家緯
依據沃旭能源2017年的民意調查,臺灣民眾認為全球最重要前三大挑戰分別為氣候變遷(有86%受訪認為其為全球挑戰)、老化(74%)、能源供應安全(67%),顯示臺灣民眾極為關注氣候與能源政策。
從去年地方大選與公投案中,深澳電廠與以核養綠等能源議題的攻防,再到今年三月新新聞封面故事報導「藍軍總統大選決戰核四」等,亦反映能源轉型議題的政治影響力。因此,無論是六月份的民進黨總統初選政見發表會,還是七月初的國民黨國政願景說明會,各有志於大位者,均對於能源議題有所著墨。但若細部梳理各候選人發言內容,則見其各方當前提出的能源願景,是不足回應社會動能。
核電成為神主牌,陷入舊框架
參與國民黨初選的五位候選人,談到未來能源願景時,均異口同聲地強調一定要繼續使用核能。朱立倫談「希望有一天要走向非核,但現在要核盡其用」,韓國瑜強調「在安全無虞、人民同意的情況下,一定要繼續使用核能,重新啟動核四」,郭台銘則是指出「務實使用核能。核四的未來必須要全民決定」。三位主要候選人,多次在發表會上複誦著「非核家園是個意識形態」,但面對老舊核電緊鄰活動斷層,還有核四工程品質問題,卻也未提出進一步因應對策,說明其如何確保安全無虞。
在發表會上,韓國瑜細數著核能發電成本1.29元,光電則需要5.36元,風力要2.46元,強調著非核家園將會導致能源支出大增,是種缺德的能源政策,但其未思及未來能源技術的變化,2025年時,無論是光電還是風力的發電成本均將降至2.5元左右,而若要延長老舊核電的營運年限,則考量到安全升級以及增加的核廢處理成本,既有核電的營運成本至少都將增加至2.3元以上,更遑論預算不斷追加的核四。
但另一方面,韓市長是五位候選人中,唯一提出未來電能源政策目標者,強調2035年時,含核能在內的無碳電力占比要提升至50%,火力發電整體占比則降至50%以下。但若要達成韓市長的願景,在核一已經進入法定規範的除役階段之時,既有的核二、核三與核四兩部機組的總發電量合計僅能達到500億度,於2035年時的發電占比也僅能達到15%左右。意即若要達到韓市長設定的2035年無碳電力占比達到50%的目標,其口中所謂成本較高的綠能於電力結構的占比也需要達到35%。
而理應是國民黨的政治人物中,對能源最有見解的朱前市長,在發表會上細數其新北市的能源政績,卻忘了其背後實為諸多能源轉型倡議團體在以協助新北市擺脫核煤重災區的目標下,協力推動的成果。而市區內許多投入再生能源與節能的社區,也是在「德國可以走向非核,臺灣為何不行」的信念下,花心力逐戶說服住戶參與綠能社區的推動。
在新北市市長任內質疑當時國民黨執政的中央政府所提供的核廢成本過於低估,今年一月中才在與外部專家的諮詢會議上,信誓旦旦說著核能成本絕對低估,五個月後卻改口說著「核進其用」的模糊仗。相較於前次總統大選時,尚會提出「對於五百大用電戶,要建立強制負擔電價以及搭配使用綠能」等縝密規劃,此次在能源議題上的論述,反倒顯得狹隘。
郭董事長在發言時,提及「氣候變遷緊急狀態」,提到低碳已經是國家競爭力的關鍵指標。更列舉出「智能家庭」與「智慧製造」的節能成效,用物聯網技術促進產業低碳化,是目前檯面上的政治人物,唯一意識到數位化與能源轉型的綜效者。事實上,節能政策成效不彰,方為民進黨政府能源轉型的軟肋,且其礙於耗能產業遊說力量,未於產業結構調整以及工業節能規範上提出具體作為。
郭董事長本可藉由細述鴻海為因應蘋果綠色供應鏈的要求,大力推動太陽光電的經驗,還有廠區節能成效高過目標值等經驗,說明其有能力引領臺灣的耗能產業面對能源轉型,但其發言最後,卻又回到以「積極發展核能,使用核能,檢討離岸風力政策」的守舊典範。
依據彭博新能源財經最新能源展望分析,依照現行市場動態,2050年時風力跟太陽光電於電力結構的占比可達到48%,整體再生能源占比可達到62%,而核電占比將降至7%,可見真正該積極發展的是綠能,而非核能。而臺灣方面,依照目前規劃政策方向與市場動態,2021年時臺灣再生能源全年總發電量即可超過核能發電量,2024年時,光是離岸風力發電量便可超過核能發電量。
從上述發言與趨勢可知,自稱是臺灣最強外掛的郭董,雖宣稱可動用企業人脈遊走各國爭取臺灣利益,但卻忘了在發表會前,先向日前受其邀請訪台的軟體銀行孫正義董事長請教,為何孫正義會認為「核電成本是騙人的」,以及軟銀為何在2014年既投入日本首個離岸風力案場的興建。
圖片來源:總統府flickr(CC BY 2.0)
能源轉型不只有離岸風電發大財
相較於國民黨初選過程,分別針對不同議題,舉辦了三場發表會,民進黨初選時僅辦理了一場政見發表會,蔡英文總統與賴清德前院長各自僅有八分鐘的時間,可闡述其國家願景,因此論述篇幅受限。而在能源議題上,蔡英文總統於政見發表會是以上任後推動《電業法》修法,並吸引國際知名廠商投入臺灣離岸風電產業鏈,以此作為能源轉型的階段性成就。
然而過去三年間,圍繞著能源轉型的爭議還包括空污引發的減煤訴求,台商回流下未來供電是否穩定,以及綠能發展是否可與生態與社區兼容等,但其政見發表會上卻未置一詞,例如強調能源轉型方向將可讓臺灣成為東亞第一個非核減煤國,一方面逐步落實非核家園,另一方面讓臺灣再生能源發展速度遠快於日韓,以綠能創造產業競爭優勢。
然而在初選階段,根據報導,原本大力支持蔡英文總統的李遠哲前院長,認為她未積極因應氣候變遷,因此不願意支持其連任。若細部分析,國民黨五位參選人以及賴清德院長發言內容,則會發現到這六位均有提到「氣候變遷」、「減碳」、「碳排放」等字眼,反而是在就職演說上強調「定期檢討溫室氣體的減量目標」、「要讓台灣走向循環經濟的時代」的蔡英文總統,卻未曾提到此字眼。
但實際上,行政院於 2017 年至 2019 年之間,為統整各部會推動能源轉型以及減碳等行政量能,研擬了能源轉型白皮書,藉由分區諮詢、工作小組研擬、公民會議等方式,最終提出包括推動能源轉型責任、公民電廠、各部門能效提升計畫、再生能源產業推動計畫等 20 項重點方案。
相較於過往全國能源會議中,均由官方設定議題範疇,進而導致會議討論過程的激化。本次能源轉型白皮書的研擬,則是兼顧公眾參與以及多元利害關係人的聚焦協作,細部研析各議題中應採行的具體策略以及適切的績效目標,並設計了檢核機制,逐年產出執行報告,並預定於2024年再行檢討。此類治理制度的創新,實為可與各界對話的具體政績。
減碳是項社會工程
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António Guterres)日前受訪時指出:「氣候變遷是當前世代最關鍵的議題,若我們未能成功因應氣候變遷,我們的努力將毫無意義。」(Climate change is the defining issue of our time. If we fail climate change, we fail everything),而能否及時減緩暖化趨勢,關鍵在於未來十年臺灣能否改變能源相關基礎建設以及使用型態。
而從去年底的地方大選與公投之中,可明確看出能源轉型不僅是離岸風機的聳立、太陽光電的鋪設、電動機車的普及,而是能否建立新的能源典範,重新建構公眾的認知。因此於後續總統大選過程中,若要回應能源轉型以及氣候政策的社會期待,各方均應回頭檢視過往三年間的政策成果,提出縫補「公民參與度不足」、「節能力道遲緩」、「耗能產業結構僵固」等治理鴻溝,方能使本次大選浮現的能源論辯,可作為臺灣因應氣候風險的動力。
作者歷經環保團體、官方智庫及學研單位等多重視角的能源轉型工作者。相信政策評估的價值,懷疑量化模型的慣性 ; 相信多方協作的效用,懷疑管制俘虜的自主 ; 相信公民審議的解放,懷疑資訊基建的近用。現任職於台灣大學風險社會與政策研究中心,以建立臺灣轉型公民智庫為目標。
更多Yahoo論壇文章
再怎麼難過,也要團結為臺灣
酒醉該減刑嗎?─論自醉行為
「你怎麼不早說呢?」救孩子的兩道安全卡榫:傾聽與核對!
「能源轉型」將是2020大選決勝關鍵?
日韓貿易衝突,美國左右為難
更多相關新聞
蔡賴配繼續喬 也有人拱蔡蘇配
小英臉書恭喜韓後:我要繼續拚外交了
不是韓國瑜!陳水扁提醒小英勁敵是他
韓郭朱 對比民調全贏蔡、柯
北市立委選情詭譎 藍營敲定、綠營焦慮
相關新聞影音
______________
【Yahoo論壇】係網友、專家的意見交流平台,文章僅反映作者意見,不代表Yahoo奇摩立場 >>> 投稿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