腦部手術不用開顱、剃髮 從鼻孔伸器械即可進行

有腦部疾病要開刀怎麼辦?不少病患一得知腦部疾病需要開刀,光想到要開腦就頭皮發麻,其實隨著儀器和醫學技術的進步,不需從腦部下手的腦部微創手術,已經蓬勃發展中。

臺大醫院神經外科主治醫師、臺大醫學院神經外科助理教授黃博浩接受最新一期《好健康》雜誌訪問時指出,腦下垂體附近的腫瘤目前大多能透過微創內視鏡手術,從鼻孔內伸入器械摘除,不需開顱、剃髮,傷口小且復原快。像顱咽腫瘤手術,患者約5天後就能出院。

臺大醫療團隊利用磁波導航系統以精準定位腫瘤、內頸動脈、視神經與腦幹等精密構造,並利用最新高解析度3D 內視鏡進行腫瘤切除與顱底腦膜修補與重建,以避免併發症。(圖/黃博浩醫師提供)
臺大醫療團隊利用磁波導航系統以精準定位腫瘤、內頸動脈、視神經與腦幹等精密構造,並利用最新高解析度3D 內視鏡進行腫瘤切除與顱底腦膜修補與重建,以避免併發症。(圖/黃博浩醫師提供)

傳統開腦手術係指翻開頭皮、鋸開頭骨,通常會留下較大的傷口,且手術中必須「勾腦」(brain retraction,利用專門的器械將正常腦部組織勾開,有可能造成腦部傷害。)而腦部微創手術的特點是傷口較小,且不需像傳統開腦手術必須「勾腦」。施行腦部微創手術時,顯微鏡或內視鏡都是醫師可能會用到的輔助儀器。

以下分別介紹幾個可能利用微創手術治療的不同腦部疾病。

一、腦下垂體腫瘤

腦下垂體位於顱骨底,約莫在眼睛後方的位置。腦下垂體腫瘤雖惡性機率低,但可能會壓迫視神經進而影響視力,還會造成荷爾蒙過度分泌,引發女性月經不規則、肢體末端肥大症、巨人症、庫欣氏症等。

所以若腫瘤大於1公分或有異常分泌荷爾蒙且無法用藥物控制,會建議開刀治療。

過去腦下垂體手術大多透過顯微鏡,從病人鼻腔進入病灶開刀,但顯微鏡離病灶遠,解析度低,不易看清楚病灶,手術死角較多;目前內視鏡手術可直接將內視鏡從鼻腔深入病灶附近,內視鏡解析度高,看得更清楚。

二、腦膜瘤

腦膜瘤是盛行率第二高的腦瘤,患者初期沒有明顯症狀,通常是透過健檢或腫瘤壓迫到部分神經,出現症狀就醫後才發現。腦膜瘤多數屬於良性,但仍有少數屬於惡性腫瘤。由於腦膜瘤腫瘤生長範圍較為表淺,一般會透過傳統腦部手術處理,但特殊區域的腦膜瘤可透過經鼻腔的微創內視鏡手術進行切除,如顱底腦膜瘤。手術方式和處理腦下垂體腫瘤類似。

三、膠質細胞瘤

膠質瘤是由腦部膠質細胞長出來的腫瘤,為最常見的腦部原發腫瘤。由於膠質瘤常與正常的腦組織交織在一起,難以區分正常組織和腫瘤的邊界,因此增加治療的困難度。目前膠質瘤分成四級,惡性度最高的即為「惡性星狀細胞瘤」,目前約只能存活一到二年。

星狀細胞瘤若是長在無法切除的部位,如語言區、腦幹等,只能盡量保存神經的狀況下作部份切除,後輔以放射治療或化學療法,但放療和化療目前效果都不佳。

手術仍需透過傳統開腦手術,手術中會透過施打顯影劑,辨別腫瘤邊界。若星狀細胞瘤位置較深,內視鏡手術較理想,以減少對正常腦組織的傷害。

四、惡性腫瘤腦部轉移

惡性腫瘤腦部轉移也是常見腦部長腫瘤的原因,目前臨床多透過服用癌症標靶藥物,控制腦部腫瘤的生長;或是透過電腦刀、伽瑪刀等放射線治療。但若是腦部轉移腫瘤超過3公分或身體有神經功能障礙症狀,如說不出話、半身麻醉或癱瘓,此時就需要開刀切除。目前腦轉移腫瘤,國外已可透過內視鏡微創手術進行腫瘤切除,特別是位於大腦深部的腫瘤。國內還在起步階段,以臺大醫院為例,已累積28例內視鏡微創腦瘤切除術,目前效果良好。

五、腦出血

內視鏡腦出血手術是台灣神經外科在國際領先的項目,臺大醫院長期與多家國內醫學中心合作,已治療約上千例病患。傳統出血性中風需透過開顱手術,在出血處進行電燒止血,但大腦容易因為溫度造成傷害(thermal injury),再出血風險也高達25%。

目前腦出血的微創手術在頭部傷口僅約3公分,經由超音波定位,將導管深入血塊處,再放內視鏡及血塊導管,吸取血塊後打入止血劑,不需傳統電燒或勾腦。目前微創手術能大幅把死亡率從傳統開顱的30%降低至5%以下,再出血率也大幅減少至5%,故內視鏡微創腦出血手術是治療腦出血的利器。

延伸閱讀:不用鋸頭骨、翻開頭皮…腦部內視鏡微創手術新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