腸病毒症狀有哪些?潛伏期有傳染力嗎?預防腸病毒你該知道的Q&A

腸病毒疫情進入流行期,因為腸病毒停課的班級數量也不斷增加,疾管署與許多醫師都示警,家長務必留意孩子是否出現腸病毒相關症狀。究竟腸病毒症狀有哪些?腸病毒會傳染嗎?腸病毒怎麼預防?腸病毒疫苗有哪些選擇?Yahoo奇摩顧健康帶你認識腸病毒,防患未然!

相關新聞》腸病毒10年新高!全台88班緊急停課1週 台中和新北這區最嚴重

腸病毒症狀因人而異,常見於孩童的症狀包含手足口病,患者手腳會長出紅疹或水泡。示意圖來源:Getty Images
腸病毒症狀因人而異,常見於孩童的症狀包含手足口病,患者手腳會長出紅疹或水泡。(示意圖/Getty Images)

疾管署資料顯示,腸病毒屬於小RNA病毒科(Picornaviridae),是一群病毒的總稱,可細分為小兒麻痺病毒(Poliovirus)、克沙奇病毒(Coxsackievirus)、伊科病毒(Echovirus)、腸病毒(Enterovirus)等類型,每一種類型分別還有多種型別,已知至少有60多種腸病毒。其中,小兒麻痺病毒因廣泛施打疫苗的因素,已在台灣根除;其他腸病毒至今則仍會反覆出現、引發流行,對人類造成威脅,也因腸病毒型別多,無法得過一次就終身免疫。

歐洲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指出,腸病毒常見症狀有輕微呼吸道感染、發燒、肌肉痠痛、腸胃道不適等,因為與流感類似,常讓人搞混。但感染不同的腸病毒類型,可能引發不同的疾病與併發症;有的人甚至是無症狀感染或症狀輕微,容易被忽略。以下針對常見的腸病毒類型,統整相關症狀:

克沙奇腸病毒患者,典型症狀包含發燒、嘔吐、手足口病、疱疹性咽峽炎等病症,患者的口腔(含黏膜、舌頭、軟顎、牙齦及嘴唇)及四肢(含手掌、腳掌、手指及腳趾)會冒出水泡或紅疹,咽峽部則可能出現水泡或潰瘍。皮膚科醫師黃景昱表示,克沙奇腸病毒也是最常發生脫甲症的病毒,有55%脫甲症出現在2歲以下的病患。

患者常見症狀包含39℃以上高燒超過3天,手足口病導致手、腳及口腔黏膜,出現針頭大小的紅疹或水泡。要特別留意的是,腸病毒71型容易侵犯神經系統,5歲以下幼兒是重症高危險群,父母一定要提高警覺。

小兒科醫師丁佩如說明,腸病毒D68型初期症狀包括發燒、流鼻水、咳嗽、肌肉痠痛,與一般感冒相似,較少出現典型的手足口病症狀,因此常被忽略是腸病毒找上門。感染腸病毒D68型重症者,可能導致肺炎、腦炎、肢體麻痺等情形,嚴重可能致死。

新生兒腸病毒臨床症狀多元,包括發燒、活動力下降、食慾不佳、腹瀉、嘔吐等都很常見。由於新生兒免疫力較低,感染後易併發心肌炎、新生兒腸病毒敗血症等重症,致死率極高,父母不可不慎。

疾管署提醒,倘若發現以下症狀,很可能是腸病毒重症的警訊,務必盡快就醫。

  • 嗜睡(尤其在沒有發燒的情況下)、意識不清。

  • 活力不佳、手腳無力。

  • 肌躍型抽搐(無故驚嚇或突然間全身肌肉收縮)。

  • 持續性嘔吐。

  • 呼吸急促或心跳加快。

腸病毒潛伏期約2至10天,感染後平均3到5天就會開始出現症狀。腸病毒發病前幾天,患者的喉嚨與糞便就存在病毒,具有傳染性,普遍來說發病後一周內傳染力最高。

腸病毒唯一的宿主是人類,在人與人之間的傳播力極強,傳染途徑包含:

  • 腸胃道傳染(糞口傳染、食用被腸病毒污染的水或食物)

  • 呼吸道傳染(飛沫、打噴嚏或咳嗽)

  • 接觸患者皮膚水泡裡的液體

新生兒腸病毒感染部分,根據疾管署資料,傳染途徑有:

  • 媽媽在生產前,經胎盤傳染給嬰兒

  • 生產時經產道,造成嬰兒被感染

  • 嬰兒出生後,在人際接觸中受感染

腸病毒在世界各地都有,但台灣的氣候溫暖潮溼,尤其適合腸病毒生存。兒童感染科醫師顏俊宇表示,腸病毒通常從3月開始流行,暑假會達到高峰,秋冬則有零星案例發生。兒童急診科醫師謝宗學也提醒,受到過去新冠疫情期間高度防疫影響,大多數未滿5歲孩童體內缺乏感染腸病毒的記憶,在口罩解禁後不少人衛生習慣也跟著鬆懈,恐怕加劇腸病毒染疫的浪潮。

由於5歲以下幼童免疫力系統尚未健全,是腸病毒最喜歡的宿主,常讓許多父母十分頭痛;但要注意的是,腸病毒並非孩童專屬的疾病,各個年齡層都有感染風險,所以也常發生大人、小孩一起感染的情形。專家也特別點名,有氣喘病史、曾發生喘鳴、肥胖族群需格外留意,出現相關症狀要盡快就醫,以免演變成重症。

預防腸病毒的不二法門便是勤洗手,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多加留意居家環境清潔與通風;均衡飲食、適度運動,充足睡眠也很重要。此外,應盡可能減少出入人潮擁擠、空氣不流通的公共場所,並避免與疑似腸病毒病患有所接觸。鑑於孩童是腸病毒的高風險族群,大人接觸孩童前,最好確實洗手、配戴口罩,必要時更換乾淨衣物。孩童使用的玩具也應經常清洗、消毒。

值得慶幸的是,目前台灣已推出兩款針對腸病毒71型的疫苗,分別是安特羅腸病毒71型疫苗(EnVAX-A71)高端腸病毒71型疫苗。考量近年造成流行的腸病毒型均非腸病毒71型,衛福部傳染病防治諮詢會預防接種組(ACIP)現階段僅建議自費接種,至於未來是否納入公費,疾管署會再逐年檢視。安特羅每劑4000元,打兩劑共8000元;高端每劑4300元,完整接種需要8600元~1萬2900元。而腸病毒D68型,現階段仍無疫苗可以預防感染重症,一旦感染,僅能以退燒、止咳、打點滴等支持性治療為主,需要更加謹慎防範。

腸病毒目前沒有特效藥,只能依據感染後出現的不同症狀,採取相關的支持性療法,例如止咳、退燒、打點滴等。患者就醫後,應待在家中休息,避免再到公共場所與他人接觸,以降低交叉感染的風險。多數患者會在發病後7至10天自行痊癒,僅少數人會出現嚴重併發症,須住院密切監測治療。

而痊癒和是否還有傳染力是兩回事,小兒感染科醫師陳伯彥說明,腸病毒在口沫中可留存7至14天,病毒隨著排泄物從體內排出也可能長達8至12周,因此痊癒後依舊需要避開感染源,勤洗手、注意個人衛生有其必要。

感染腸病毒時,視不同的病毒可能有不同症狀;但多數患者的口腔,可能因長水泡而難以進食,嚴重甚至可能有脫水情形。要是喉嚨已有不適現象,應避開熱燙、油炸、堅硬與刺激性的食物,選擇冰涼的、流質的食物,因為此時「吃得下最重要」。

兒科專科醫師歐淑娟建議,感染腸病毒食不下嚥時,可攝取煮爛、放涼的蔬菜粥品,豆漿、鮮奶等有營養的流質飲品,西瓜、蓮霧等水分多的水果,或者食用優格、豆花、豆腐、愛玉、仙草等入口即化的食物。

營養師黃育華也提到,患者可以食用茶碗蒸、蛋花粥、米苔目、南瓜湯、雞蛋豆腐等食物。若想增加熱量,亦可將饅頭、餅乾等食物浸泡牛奶或豆漿搭配食用。為了防止脫水,也能適量飲用運動飲料,補充流失的水分與電解質。

有網友聲稱,感染腸病毒可吃冰來治療。對此,食藥署釋疑,吃冰能緩解口腔潰瘍的不適,但沒有治療效果。一般民眾可適量食用冰品,減緩喉嚨疼痛;但不建議氣喘兒這麼做,否則可能誘發氣喘。

腸病毒相當頑強,對於酸類和許多化學藥物都具有抵抗性,市面上常見的抗微生物製劑、清潔消毒劑與酒精都沒辦法殺死腸病毒,只有醛類、鹵素類消毒劑(如含氯漂白水)能使腸病毒失去活性。另外,腸病毒在50℃以上的環境,也很容易失去活性,因此食物經加熱處理,或將衣物浸泡熱水,都有助於減少腸病毒傳播。

針對一般環境的消毒,最便利的做法是使用500ppm濃度的含氯漂白水。考量市售漂白水濃度一般在5至6%,民眾可以配戴防水手套後,取80至100毫升的漂白水,加入10公升的自來水,再將兩者攪拌均勻即可使用。詳細的調配方式及液體計算方式,可參考疾管署教學影片。

消毒環境時,記得不需大規模噴灑,只要針對經常會接觸到的物體表面,像是桌椅、門把、電燈開關、孩童玩具及寢具等重點消毒。擦拭完消毒水後,可以曬太陽,加強消毒功效。

撰稿記者:陳昭容、吳怡萱

核稿編輯:廖梓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