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製竹吸管、自然谷夜觀 在低海拔森林與野共生
2019年05月29日 上稿編輯: 曾子郡 環境資訊中心記者 曾子郡 新竹報導
今年地球日主題為「與野共生」,台灣環境資訊協會特別舉辦「與野共生:森林夜探體驗去」生態工作假期,帶領民眾走入森林,學習如何與自然萬物和諧相處。25日中午,一行18人從全台各地來到了位於新竹芎林的自然谷環境信託基地,下午協助竹林環境整理、就地取材製作竹吸管,晚上則是地球日限定的夜間觀察;親近自然的同時,也用實際行動守護環境! 適度疏伐,有助生物多樣性
在早期,只要有人的地方就會種竹子製作生活器具或作為食物,曾是廢棄果園、茶園的自然谷也不例外。但因竹子生長快速,其地下走莖不斷蔓延,易排擠其他植物的生存空間。而透過適度的人為管理,可以制衡強勢物種的擴張,讓棲地維持較高的生物多樣性。
開始工作前,要先學習辨識竹子的年齡以及工具的使用方式,並分成兩個工作小組,一組負責清除小徑上的新生竹,一組負責收集製作竹吸管所需的2~3年竹。「來,我幫你扶著」、「一起搬過去吧」原本互不相識的一群人,在分工合作下拉近了彼此的距離,短短40分鐘也清出了不少竹子。志工林昆鼎表示:「平常就很喜歡大自然,這是第一次參與環境志工活動,很開心可以成為守護自然的一份子!」
擷取適合做竹吸管的部分後,辛苦砍下的竹子當然不能浪費,有些可以做為步道兩旁的護坡,有些則送給附近農家做瓜棚,物盡其用又能敦親睦鄰,大夥都很開心。 竹吸管DIY,環保從日常做起
依據自身需求挑選合適的竹子粗細後,必須裁切、磨口、去除竹膜、拋光、煮沸殺青等步驟,才能完成一隻竹吸管。講師周昭蕊說明一次性塑膠污染的嚴重性,並鼓勵大家在日常生活中減塑;而竹吸管若好好保養,用個2~3年不是問題,損壞後還能天然分解,不會成為地球的負擔。志工盧筱凡說:「從採集原料到製作竹吸管都是自己來,真的很特別。之後會跟親朋好友分享竹吸管以及塑膠污染議題。」
夜間生態派對,熱鬧登場
隨著夜幕降臨,自然谷也越來越熱鬧,「呱呱」、「嘓嘓」、「搭搭」、「嘰嘰」……等聲音此起彼落,好不歡樂!大夥在講師KK的帶領下閉上眼睛、凝神傾聽,感受大自然的律動。「蜘蛛真的有八隻腳嗎?有人數過嗎?」,眾人搖頭,講師隨即將一隻蜘蛛裝進觀察盒讓志工仔細觀察,「是八隻腳沒錯!」原來講師的用意是希望大家除了師長及課本之外,還要到自然中親身觀察、驗證,才能真正了解自然生態。
「原來有不是綠色的青蛙!」講師聽音辨位,輕巧的抓起一隻小雨蛙,棕色身軀只有大拇指般大小,「剛才叫最大聲的就是小雨蛙」。正當志工們驚訝於小雨蛙迷你身軀卻能發出驚人音量的反差萌時,一隻布氏樹蛙突然跳到志工腿上,似乎是要刷存在感,不讓小雨蛙專美於前。沿途還見到貢德氏赤蛙、福建大頭蛙、拉都希氏赤蛙……等,夏天果然是兩棲類的季節。
講師KK提到:「其實今天夜觀看到的生物都是一般常見物種,但城市中卻看不見,表示環境出了問題。如果你們願意,可以在住家營造更友善的環境,像是在窗台放個水碟讓鳥喝水,或是種芸香科等食草、蜜源植物,成為蝴蝶及蜜蜂的覓食來源。」
開始行動,每天都是地球日
在最後心得分享時,志工鄭婷云表示:「這是我第一次參加生態相關活動,過去在課本上讀過就忘記的生物,透過這次活動重新認識牠們,覺得非常有意義!」
志工盧泱釧也分享:「一直都有默默關注台灣環境資訊協會,這次來自然谷發現生態維護得很棒。而工作人員深入淺出地一步一步帶我們做,對陌生事物的恐懼也慢慢消失了。」
今天有許多志工是第一次參與生態工作假期,可見只要願意跨出第一步,開始認識自然、為環境多思考一點,並在生活中實踐,每天都可以是地球日。
參考資料
- 2019地球日:與野共生
- 自然谷環境信託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