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閉症小時候如果未作治療 長大後麻煩不斷

【記者陳水旺基隆報導】
最近發生不少社會新聞,都與人們的情緒管理有關,這類病患如果小時候獲得治療,或許長大之後就不會成為「怪人」。衛生福利部基隆醫院復健科李穎安語言治療師表示,若孩子於2歲階段,仍未出現「雙詞組」,即是發展遲緩警訊之一;若伴隨孩子缺乏眼神接觸,指令理解不佳,以及未出現以溝通手勢代償口語等表達困難時,這時就非常需要早療來醫治。

李穎安語言治療師表示:以神經醫學來說,0至3歲幼兒的神經連結非常快速,在這個時期,可以發現孩子在溝通互動上,能迅速學會不同新技能,1歲半至2歲之間,孩子的口語表達,從單詞期,「媽媽、吃」,進展至「雙詞組」,例如:「媽媽抱我,我要吃餅餅」。

環境因素的影響,介入孩子的各項發展。3至6歲孩童的腦神經,則是修剪和髓鞘化神經連結的階段,將沒用到的神經連結代謝,保留重要的神經連結並藉由髓鞘化,提升連結的效能,如此反應在兒童的學習表現即是「過目不忘、舉一反三」。孩子若在任何一階段的語言發展落後,請家長、老師一同把握神經可塑性高的期間,參與早療,改善語言溝通能力;讓孩子在團體生活中,課業學習、人際互動與情緒調節上,可減少障礙、發揮潛能,增加適應能力。

自閉症兒童因為與別人眼神接觸少,易沉浸於偏狹的遊戲行為,容易專注於滾動的輪胎、忽略其他遊戲線索,更拒絕變換玩法,對大人的眼神、口語彷彿視而不見,且語音變化也少,如果再接觸3C 產品,或家長不當的教育,將造成日後的人格異常。
「早療」或是剛啟程進行早療的孩子與家長,只要積極、認真參與每一段療程,相信孩子的發展是指日可待的。否則長大後變成問題人物,就很難處理了。
(2024/0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