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市鄉土教育中心 寓教於樂 推廣在地歷史文化
記者范瑜/專題報導
位於剝皮寮歷史街區的「臺北市鄉土教育中心」,以融入式教育與文化之理念,結合古蹟與在地歷史,規劃臺灣傳統與現代教育、淡水河流域的河港變遷、臺灣醫療的發展等主題展覽,以及剝皮寮故事特展,並辦理各項教育活動,透過文字、照片、影像及各項互動設施,還有許多懷舊童玩供民眾體驗,以寓教於樂的方式,推展鄉土文化教育,成為民眾藝文及休閒的好去處。
舊建築融合主題展 活化古蹟
臺北市鄉土教育中心位於萬華區廣州街和昆明街口,屬於剝皮寮歷史街區範圍內,街區歷經清代、日據、光復後等時期的建築,展現出不同的建築語彙、空間意義與常民生活,豐富的歷史人文內涵極具保存和教育價值。因此,臺北市政府以活化再利用方式賦予舊建築新生命,除保存建物空間結合原有的人文和產業紋理,體現常民生活,並透過展示主題和教育活動的融合,使老舊街區注入一股新的力量,達到推展鄉土教育之目的。
中心內展覽搭配歷史事件場景和具特色的產業空間,規劃設展主題。其中,原康定路167至171號永興亭船頭行,作為「淡水河流域的河港變遷」展示主題;原廣州街97號和昆明街298至302號「呂阿昌醫生宅」,打造「臺灣醫療的發展」主題,除介紹呂阿昌醫師在此處懸壺濟世,開設懷安醫院,仁心仁術造福無數百姓的事蹟,亦介紹臺灣現代醫療最早在1865年由蘇格蘭傳教士馬雅各傳入臺灣,由於蘭大衛、馬偕等許多傳教士無私奉獻,開啟臺灣現代化醫療發展。
懷舊童玩 體驗復古童年時光
在「臺灣傳統與現代教育」展覽中,詳細介紹臺灣教育發展歷程、學制沿革及科舉制度,以及全臺各地歷史悠久的書院;「剝皮寮的故事」則陳展許多當地歷史建築模型,包含以樂高積木打造的迷你舊萬華車站、新富町文化市場,以及介紹其地名演變、建築形式特色、在地產業發展、老店家的故事等,讓民眾了解歷史文化。
此外,室外規劃懷舊童玩遊戲區,提供「巧手釣瓶子」、「趣味跳格子」、「神奇踩高蹺」、「高手套圈圈」、「小珠趴趴走」等古早玩具,供大、小朋友體驗復古童年時光;展區也設置許多互動設施及布景,包含淡水河上的唐山帆船、人力三輪車、廟會布袋戲臺、懷舊課桌椅等,吸引民眾紛紛與親朋好友一同拍照留作紀念。
展區陳展多樣復古舊時光商標及物品。(記者范瑜攝)
以積木打造的迷你舊萬華車站相當吸睛。(記者范瑜攝)
展區設置許多互動設施及布景,包含人力三輪車、廟會布袋戲臺、懷舊課桌椅等。(記者范瑜攝)
懷舊童玩遊戲區吸引學童體驗復古童年時光。(記者范瑜攝)
原康定路167至171號永興亭船頭行,作為「淡水河流域的河港變遷」展示主題。(記者范瑜攝)
原「呂阿昌醫生宅」打造為「臺灣醫療的發展」展區,介紹呂阿昌醫師在此處懸壺濟世,造福無數百姓的事蹟。(記者范瑜攝)
(周邊景點)
(交通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