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植物園 盡賞四季流轉

記者范瑜/專題報導

臺北植物園位於臺北市西南側,在博愛路南端,自民國10年創設以來,是進行研究、保育、展示及教育的重要場所,也是許多民眾的美好回憶,園區內除有腊葉標本館及欽差行臺古蹟建築,還有鳥類、水生動物,植物更多達2千餘種,無論是春季繁花奼紫嫣紅、夏天荷花欣榮盛開、秋天轉紅棕色的落羽松,以及冬日葉片外貌豐富變化的蕨類植物,隨著四季更迭展現不同風貌。

林業試驗所附屬的臺北植物園佔地約8公頃,西元1896年日據時期,小南門外官有地先闢建苗圃,由殖產部拓殖課之林業試驗場管理,面積初不及5公頃,而後迭經購地擴建,一度達15公頃之多,除一部分供育苗外,餘均劃分區域,闢為母樹園,低窪處則挖掘為池沼,分別自臺灣及南洋採運母樹植於園內,並插名牌,以資普及植物教育。

佔地約8公頃 植種多達2千餘

民國10年臺北植物園正式成立,直至19年,園內已栽種1120種植物,其中多為國外引進者,對於學術及自然科學之教育貢獻極大。然在二次大戰期間,園區樹木枯損殆盡;二戰後,將園區重行整理,同時積極引進各式國外樹種栽植;至今,園區內之建築與植物種類已遠超過以往盛況,搜羅之植物多達2千餘種。

其中,奇花異卉的植物展示區分為17區,依植物分類系統與習性分區,每個區域以不同的主題呈現,並且設有解說牌介紹,例如荷花池、12生肖區、多肉植物區、蕨類植物區、詩經植物區、民俗植物區、棕櫚科區等;水塘依展示目的植物種類和用途區分成9區,並引進世界重要水生植物,營建具多樣性種類的水生植物池;水生動物更包含琵琶鼠、吳郭魚、鰲蝦、烏龜等;常見鳥類則有黑冠麻鷺、紅冠水雞、白頭翁、綠繡眼、五色鳥等,常吸引民眾駐足觀賞。

此外,園內二級古蹟「欽差行臺」於1894年完工,是臺灣唯一僅存的清領時期閩南式官署建築,在歷經清領、日據及中華民國的時代變遷後,至今仍矗立,述說著當年的故事。另一古蹟建築則為民國13年興建的「臺北植物園腊葉館」,前身為「中央研究所林業部腊葉館」,是當初為了將野外採集的植物乾燥製成「腊葉標本」保存,以供鑑定植物種類,因此成為臺灣第一座專為貯藏植物腊葉標本而興建之標本館。

臺北植物園中最著名的為荷花池,與國立歷史博物館的紅牆相互呼應,形成一幅美麗的風景畫。(本報資料照)

紅球薑的外型相當特殊,葉片像是薑,為薑科薑屬的多年生草本植物。(記者范瑜攝)

「臺北植物園腊葉館」為臺灣第一座專為貯藏植物腊葉標本而興建之標本館。(記者范瑜攝)

臺北植物園佔地約8公頃,自民國10年創設以來,是進行研究、保育、展示及教育的重要場所。(記者范瑜攝)

園內植物皆附有名牌,讓民眾在欣賞同時可以了解植物名稱。(記者范瑜攝)

園內因生態維護良好,除有大量植物外,亦有許多野生動物。(記者范瑜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