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問題國際化的新路徑──IPAC臺北峰會的觀察
⊙曾建元
以協調與改革各國中國政策為宗旨的國際組織「對中政策跨國議會聯盟」(Inter-Parliamentary Alliance on China, IPAC),2024年7月30日在臺北召開了第四屆年度峰會。本屆年會共有25國參加,7國申請入會,包括臺灣。成員國在會後累積到40國。
IPAC的源起
IPAC係2020年由英國發起成立者,由各民主國家國會議員組成的代表團構成其會員,但特別要求各國入會條件,是主要的朝野大黨議員必須同時加入各國代表團,這表示該一組織不願被外界視為是持反共或反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特定政治立場,而是針對中華人民共和國霸權擴張與人權侵害情形的跨黨派跨國界的普世價值捍衛者。
較之一般國際組織,IPAC各國代表團並非由政府人員組成,故而不受中華人民共和國基於與各國的外交關係的干擾,但作為民意機關,既象徵各國人民對中國問題的關心、對臺灣的支持,也因平台作用,而可通過各國國會,在中國政策決議或相關立法上形成統一戰線,構建出實質的民主國家聯盟。
中國國民黨不反共也不反中
IPAC的防共與反共任務既以中華人民共和國為其對象,臺灣自然是該組織主要保護和合作的國家,但臺灣何以遲至今天才入會,原因出在入會規定在臺灣特殊認同政治情境下所造成的障礙。在民主進步黨和已經喪失國會席次的時代力量黨兩個臺灣公民民族主義政黨之外,屬於政治光譜另一端的,是中國國民黨和臺灣民眾黨兩個中華民族主義政黨,必須要其中任一黨願意加入,臺灣才能達成入會資格。
國、眾兩黨不願中華人民共和國對其產生誤解,影響其在兩岸關係上作為中共意見代理人的地位,因而自始不願參加。這一屆國民黨仍維持既有不參加的立場,該黨立法院黨團副書記長林思銘一方面偽稱未收到邀請函而遭踢爆後改口稱係奉黨團總召集人傅崐萁裁示,另一方面則誠實地說明了該黨的理由,指IPAC是反中聯盟,所以該黨拒絕參加。第十一屆立法院成立以來,對國民黨亦步亦趨的民眾黨,終於在立法院外的IPAC議題上,採取了關鍵第三黨的自主立場,該黨籍立法委員陳昭姿的入會,使臺灣得以因有民進黨和民眾黨兩黨參加而獲得批准入會,陳昭姿並與民進黨立委范雲獲邀代表臺灣出任IPAC共同主席。
一個中國原則不應構成臺灣國際參與障礙
本屆IPAC設立了臺灣講座,專題討論兩項主題,一為1971年第26屆聯合國大會《第2758號決議文》;另一為「兩岸穩定對全球經濟之重要性」。第一主題乃邀請到臺灣總統賴清德發表〈臺灣的全球願景〉講話,會眾在聆聽賴清德的講話後,即無異議地通過了關於聯大《第2758號決議文》的典範決議(IPAC Model Resolution on 2758),此可稱的是一大外交成就。
《第2758號決議文》宣示:「恢復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切權利,承認她的政府的代表為中國在聯合國組織的唯一合法代表並立即把蔣介石的代表從它在聯合國組織及其所屬一切機構中所非法佔據的席位上驅逐出去。」IPAC對此做出四點認定:一、《第2758號決議文》沒有提及臺灣;二、也沒有決定臺灣的政治地位;三、並未確認中華人民共和國擁有對臺灣的主權;四,它沒有提及臺灣在聯合國的地位,以及臺灣在聯合國組織的參與。
換言之,IPAC認為《第2758號決議文》只解決了中國代表權問題,即由中華人民共和國替代中華民國為中國代表,但卻未對臺灣人民參與聯合國的資格問題做出認定與安排。聯合國有會員普遍化原則,希望將世界各國都納入全球治理秩序當中,如有任何國家被排除在外,不僅是全球治理的破口,加大了人類共同體的安全風險,也形同是對特定國家人民的種族隔離,是一種歧視。
《第2758號決議文》並未提供一個中國原則的國際法依據,一中原則的不當連結,竟從此永久剝奪了臺灣人民實質參與國際社會的權利,無異是聯合國和國際社會對臺灣人民的種族隔離,是一種歧視和對臺灣人民集體人權的侵害。IPAC更指控中華人民共和國無視事實的竄改歷史文件行徑,企圖全面將「臺灣」改稱「中國臺灣」。
美國國會眾議院在去年7月底通過的《臺灣國際團結法》(Taiwan International Solidarity Act)草案,已領先各國對《第2758號決議文》提出質疑,認為並不能以該決議文而全面剝奪臺灣的國際參與能力。IPAC的決議,必然有助於各國國會採取同樣措施,緊追直上。
位於荷蘭海牙的非政府組織世界公民法院(The Court of the Citizens of the World)中國特別法庭7月12日針對習近平反人類罪行所做的判決,即認為依據《蒙特維多國家權利義務公約》(Montevideo Convention on the Rights and Duties of States)第1條之規定:「作為一個國際法所承認之國家應具備以下資格:1.常住人口;2.界定的領土;3.政府;4.與其他國家建立關係的能力」,肯定臺灣/中華民國是國家,只是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存在主權爭議。一旦以展開統一臺灣的明顯軍事入侵行動,將構成侵略罪。世界公民法院和IPAC兩個國際組織在一個月內先後就臺灣的國家法人地位作出認定,可以顯示臺灣的主權與集體人權問題和孤立處境在國際公民社會逐漸獲得同情的趨勢。
臺海戰爭是人類文明災難
本屆IPAC峰會另一個倡議的主題,是「兩岸穩定對全球經濟之重要性」,邀請臺灣外交部次長田中光發表專題演說。臺灣海峽是國際重要的商業水道,控制著東北亞日本、韓國的能源生命線與歐亞海上貿易的產品輸出起點,再者臺灣在高級的傳統製造業外,還掌握全球最精密的晶片生產,一旦臺海兩岸爆發戰爭,臺灣經濟遭到封鎖,不僅是臺灣的生存災難,也將對依賴臺灣的全球智慧科技經濟以及文明造成重大災難。
而如果中華人民共和國發動侵略戰爭,勢必將遭到全球經濟制裁,全球第二大經濟體中華人民共和國是世界工廠和重要市場,中華人民共和國改革開放累積的成果將盡付一炬,戰爭動員也會將中華人民共和國進一步成為數字黨國極權體制下的人權煉獄。兩岸戰爭的影響絕對遠超過俄羅斯烏克蘭戰爭,那將是全人類科技文明的毀滅性星球爆炸。
今年3月8日,IPAC宣布啟動《迷霧行動計畫》(Operation MIST-Measure Impact of a Shock in the Taiwan Strait, MIST),呼籲全球各國評估臺海危機對它們的影響以便為此做好準備。臺北峰會的召開,有助於各國國會實地了解臺灣對全球的重要性,臺灣總統賴清德因此呼籲與會各國,對臺灣提供民主保護傘,而這也是對於國際秩序的維護。
臺灣的外交孤立和經濟上的全球互賴,這種政治與經濟地位無可想像的巨大反差,深深衝擊著國際秩序。沒有臺灣的參與和貢獻,對印度太平洋地區和全球治理,都是重大的風險。在新冷戰時期,攸關印太安全和臺灣防衛的印太戰略架構(Indo-Pacific Strategy)和印太經濟架構(Indo-Pacific Economic Framework),臺灣都未能參與,這顯示臺灣國際參與的適當安排,是國際社會必須嚴肅以對的重大問題。
今天阻礙臺灣的,是中華人民共和國,不是一中原則,因為哪怕是一中原則,也無法否認兩個主權國家和兩個中央政府並存的事實。中華民國不尋求代表中國,也無意挑戰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國際地位,臺灣人民對於完整參與國際社會的卑微要求,應當獲得解決,而在聯合國受到中華人民共和國龐大壓力的情況下,取法美國,爭取各國民意支持,由各國國會的臺灣相關立法著手,應是一個可行的做法。
作者為臺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法學博士。中央大學客家語文暨社會科學學系兼任副教授,公民監督國會聯盟理事長。
更多思想坦克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