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細道~連結島嶼之間的海路──馬祖(下篇)

道可道,非常道──漫遊古道,發思古之幽情,遙想古今無數人生。一條道路,如何接納光陰這個百代過客所帶來的無數經驗,而其中的歷史記憶,又如何受到保存,遺留至今?臺灣細道系列的遊記連載,帶您沿著海路,走訪今年在臺灣首次舉辦島嶼藝術季活動的連江縣馬祖。

過去,馬祖的漁民之間有一個約定俗成的規矩。那就是在海上遇到浮屍,一定要打撈上岸並且隆重埋葬,讓亡者入土為安。據說若不這麼做,就會遭遇災厄。

同時,漁夫們也會向亡靈祈求漁獲豐收,如果願望實現了,就會蓋廟建祠以表感謝。經年累月後,那些曾經在茫茫大海上漂泊的靈魂,就成了土地的守護神。在臺灣本島,祭拜無主孤魂的廟隨處可見,又被稱為「萬善廟」或是「大眾爺」「有應公」,離島馬祖也有不少那樣的廟。

渡臺灣海峽而來的守護神

位於北竿的鄉后沃村,主祀神明楊公八使這名道士的「后沃境楊公八使宮」也是其一。

據傳楊八使出生於福建沿海地區的河谷邊村落,自小天資聰穎,因而學習法術成為道士,但是在與惡龍鬥法之際,不慎跌落河谷而遇害。他的遺體從河谷流入臺灣海峽,最終漂流到馬祖北竿鄉后沃村,村人們予以安葬,同時祈求馬祖特產的黃魚能夠豐收。楊八使果真讓出海捕魚的村民滿載而歸,自此之後就成為后沃村的守護神。


主祀楊公八使的「后沃境楊公八使宮」。導致楊公八使遇害的「龍」就成了禁忌,所以這座廟沒有龍的圖騰。

從后沃村越過山,沿著北竿大道,前往島的另一端的芹壁聚落。

從當地居民的口中得知,現在是被綠意覆蓋的馬祖列島,原本是綿延相連的裸岩峭壁。那麼,眼前的蓊鬱翠綠是從何而來的呢?答案是把這些島嶼作為軍事據點的中華民國國軍弟兄所栽種的,因而造就今日的這番景象。想必是料想敵人會乘飛行傘等從天而降,就選擇葉子帶刺的,被稱為龍舌蘭科及屬植物,或尖葉植物來種植。也就是說,馬祖的綠是利用大自然而形成的「迷彩色」,如此廣大範圍的植被是一株株的植物而形成的,可以想像是花費了多少時間和精力。


馬祖的植被多為尖葉植物,所到之處都可以看到龍舌蘭屬的花朵盛開。

潮濕陰暗的軍事碉堡裡有小小的射擊口,機關槍瞄向大海,只是一味的等待「不知何時會摸上岸的敵人」。射擊口也像是連結外面風景的「窗」,四周種植遮蔽用的植物。夕陽在窗的另一頭緩緩地沉入大海,彷彿是永無止盡的時間就這樣流動著。從碉堡往海的方向有相連的石牆,牆上用水泥固定住玻璃碎片,這是為了防止從對岸摸黑登陸的「水鬼」。馬祖與金門不同,在現實中不曾成為真正的戰場。作為軍事據點保持警備狀態,就像全身張開刺的刺蝟,孤獨地等候著與敵人一決死戰。


碉堡射撃口的另一頭,夕陽緩緩地沉入大海。

軍事據點的殘影

「對馬祖居民而言,軍隊是什麼樣的存在呢?」

筆者詢問當地政府機關的人,得到以下的回答。

「這是很難說得清楚的,不是三言兩語就能帶過。不過,自己拼命耕作的土地,等到可以收割了,卻突然被告知:『這裡要徵用,請到其他地方耕作』的話,你會作何感想?」

軍隊來了之後,也在島上鋪設道路,即使是在開放觀光之後,也仍然能夠以留在軍事基地的國軍弟兄為客群做生意。在老年人居多的島上,他們是貴重的人力,到了元宵節,也成為廟會活動的主力。過去那種面對敵人隨時進攻的恐懼,現在則變身成優雅柔和的綠色,在風中搖曳著。軍事遺跡也隨著時間的推移,現在成為馬祖文化的一部分。


在馬祖列島中,芹壁聚落保存最為傳統的閩東建築。

在馬祖列島中,芹壁聚落是保存最為傳統的閩東建築的地方之一。一棟棟倚著山壁建造的花崗岩屋舍,與藍色大海的相互襯托,實在美麗極了。自70年代起,伴隨著漁業沒落,空屋持續增加,但90年代被縣政府指定為聚落保存區,則是進行古厝修復或開放民間經營至今。

除了房屋外牆隨處可見嵌入的「爭取最後勝利」「檢肅匪諜」的石刻標語之外,「青蛙」圖騰的插畫或石雕也吸引遊客的目光。據說,這裡的青蛙又被尊稱為「鐵甲元帥」,是村的守護神。公元前,位於福建的閩江流域有個由「閩越民族」(譯註:越國被滅後,越人南遷至閩中地區,與當地土著融合成閩越人)所建立的國家「閩越國」,後來被漢武帝滅國。閩越人有青蛙信仰與對蛇的圖騰崇拜與刺青文化,因此有一說認為芹壁聚落居民的青蛙信仰,有可能是源自於閩越民族。


石刻的反共標語「檢肅匪諜」

市場裡的傳統滋味

一早來到馬祖擁有悠久傳統市場——南竿的介壽獅子市場,裡面賣的美食小吃琳瑯滿目,很多都是在臺灣本島沒看過的。非常有人氣,大排長龍的則是「鼎邊糊」。用大鍋子煮開水,在鍋緣淋上一圈米糊,再把蒸乾後的粉皮刮入放有海鮮等食材的高湯裡,猶如海鮮粥般的溫和口感,讓身體整個都甦醒過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