興大解剖死亡綠蠵龜 海洋汙染威脅海龜生存

高雄市農業局8日在高雄發現一隻死因不明的綠蠵龜,昨(9)日由中興大學獸醫系教授董光中與生科系副教授吳聲海進行電腦斷層掃描與解剖,發現綠蠵龜腸道內部出血,且食道與腸道內有魚網和塑膠片等人造物,推測可能因漁網拉扯腸道造成出血導致死亡。

 

吳聲海表示,這隻綠蠵龜為雌性、背甲長44公分、體重11.5公斤,發現地為中山大學西子灣外海,發現時已死亡並漂浮在海面上。電腦斷層掃描結果,肌肉和骨骼都正常,只有腸道有空隙及肺部呈現塌陷等狀態,解剖發現大部分內臟器官都正常,但胃後方十餘公分的腸道有出血現象,並在食道和腸道發現好幾塊結團的魚網與塑膠碎片,推測這些物品是通過腸道時切到腸道造成流血導致死亡。解剖後的綠蠵龜將製成骨骼標本,內臟器官則浸泡成標本於課堂上教學使用。

 

吳聲海提到,臺灣本島以前只要有海灘的地方,就會有綠蠵龜產卵,如淡水、墾丁、台東等地。以前的人會到海邊撿海龜蛋吃或捕捉產卵雌龜。但因為都市發展,只要夜間有燈光,海龜就不會上岸產卵,近年在臺灣本島幾無產卵紀錄,目前只有蘭嶼、小琉球、澎湖望安等地區有產卵紀錄。綠蠵龜從卵孵化出來後,要二十餘年到三十年才有繁殖能力,今天解剖的這隻是尚無繁殖能力的幼龜。

 

吳聲海補充,綠蠵龜面臨最大的威脅為,產卵地點減少、海洋污染、漁具誤殺、龜和龜卵被人食用等問題。例如這次解剖發現的海洋垃圾,極有可能就是造成個體死亡的原因。不同海洋動物因食物不同,會吃到不同的人造物品,如綠蠵龜吃海草,就會吃到卡在海草上的漁網或塑膠碎片;以前也在主食為水母的赤蠵龜體內發現巧拼和藍白托鞋等東西。而臺灣沿海架設的大型流刺網,也曾發現海龜卡在網上窒息死亡的情形。

 

吳聲海呼籲,全世界的海龜都面臨生存威脅,但是各國的保育工作規模,永遠追不上野生動物減少的速度。因為海洋是聯通的,在台灣能夠做到垃圾減量、回復海岸的天然狀態、降低沿海光害、使用對海洋生物友善的漁具,都可以對全太平洋的海龜保育有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