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弗森專欄】《刻在你心底的名字》愛情不只需要勇氣,更需要愛的能力

《刻在你心底的名字》劇照
《刻在你心底的名字》劇照

這是一個關於同性之愛的故事

故事背景發生在1987年(民國76年),當時台灣剛解嚴不久,有對親密的高中同窗——Birdy王柏德(曾敬驊 飾演)與張家翰(陳昊森 飾演)——兩人身處民風保守且黨政治國的濃厚風氣,即便民主與自由風氣已然興起,兩人的曖昧關係卻受制於社會壓力,而被迫不斷在愛情與友誼之間遊走,深藏對彼此的愛,無法見光於社會。

之所以會特別強調這是個屬於「同性之愛」的故事,因為即便已經解嚴且擁有30幾年民主自由的今天,民眾對同性之間的愛戀和人權,比起過往雖有顯著進步,恐同、反同、或認為同性戀是種病的人依舊為數不少。不過,民主並非要求人人必須「接受」同性之愛,而是具有「容納異己」的能力。正如法國大思想家伏爾泰所說:「我並不同意你的觀點,但是我誓死捍衛你說話的權利」(I disapprove of what you say, but I will defend to the death your right to say it.)

人們有權不喜歡同性戀者,但不能因為他們的愛與自己的不同,就侵犯他們的人權,因為在民主社會,「自由」的真義是:人們除了在言語與行動方面具有自由之外,思想層面亦然,換句話說,人可以追求自己想要的,也能愛上自己想愛的人事物。

《刻在你心底的名字》是改編自導演柳廣輝的高中愛情回憶,雖然那是剛解嚴的社會,卻仍舊保守,因此同性愛戀無法公開於世。

關於「愛」:「愛是什麼?」

這個問題是這部電影中要探討的核心主題,對於處在青春期的他們來說,對於「愛」總是懷抱既期待又怕受傷害的心情,對愛懵懂無知、卻又喜歡裝懂。這階段他們口中所談的愛,其實只是愛的很小一部分,也就是愛情。

愛情的「愛」,該是什麼模樣?

Birdy和家漢兩人愈走愈近,起初彼此都未能將「我愛你」說出口,但兩人的舉手投足之間,都充滿濃濃的愛意。像是兩人一同請公假去弔唁先總統蔣經國,一起去看電影,或是一塊膩在電玩間角落彼此依偎。他們的愛無法公諸於世,一句簡單不過的「我愛你」,卻成了禁忌話語、無法說出口的痛。

外部阻礙

當時,關於性別的民智未開,人們以台語的「咖仔」稱呼同性戀者,對同性戀者充滿貶抑、歧視和敵意,甚至還認為同性戀是種會傳染的「病」。不論是家漢身邊那群狐群狗黨在霸凌同性戀者時會害怕沾染到同志血液而變成同性戀,或者是在街頭爭取同性人權而被警察及少年隊抓走的同志橋段等,都能感受到當時社會對同性戀者的惡意與不解。同性戀者成為社會集體獵巫的對象。只要承認或是被認為是「咖仔」,往往就會被排擠、攻擊,似乎在承認咖仔的那一瞬間,就變成整個社會所唾棄的對象。不論是同儕、輿論、家庭、社會等壓力,都讓兩人的戀情遲遲見不了光。

內部阻礙

除了外在因素,扼殺他們戀情也有部分原因來自他們缺乏「勇氣」和「愛的能力」。

還記得在廁所裡,家漢同儕欺壓同性戀時,家漢和Birdy兩人迥然不同的反應嗎?選擇屈服人際壓力的家漢,以及挺身而出救走同志的Birdy;不敢承認對Birdy的愛、亦不願意正視自己性向的家漢——這些都是家漢缺乏勇氣的表現,也讓後來的Birdy刻意劃分兩人關係。

而Birdy對家漢的愛,其實未曾消失過,但他卻用一種很不成熟的方式來愛——「忌妒」。他利用學妹斑斑,試圖讓家漢以為Birdy轉性愛女人、甚至不再愛自己了而離開自己,其實這也是Birdy對家漢的愛:他深知家漢缺乏勇氣承認自己也是同性戀,亦沒辦法抵抗外在的眼光和壓力,所以Birdy以「為他好」為由選擇離開家漢。

愛是一種能力

如果提到愛,絕對得提這位20世紀哲學及心理學大師佛洛姆(Erich Fromm, 1900-80),他認為愛是一種藝術,亦是種必須練習的「能力」;在愛的世界裡(尤其是愛情),絕大多數的人都認為,決定一段愛情是否美好的關鍵在於是否遇到「對的人」,但佛洛姆認為關鍵卻是:是否具有「愛人的能力」?

就拿Birdy刻意疏遠家漢、甚至傷害家漢等行為來說,他愛人的方式,傾向是種不成熟的表現,雖以愛之名,卻在撕裂、拉扯著彼此。

遇見真愛、那個對的人又如何?沒有了成熟、愛人的能力,至始至終也是徒勞。愛,從來不只是緣分命定,而是一種能力,同時也是人生必須練習的一道課題。

愛的重量

對於Birdy的疏離,以及對Birdy情感的困惑,他找了歐神父(法比歐 飾演)進行告解。歐神父開始以宗教與人生經歷試圖為他解惑,勸他放下這段情。

歐神父:「對方在乎不代表是愛,如果對方不愛,那就別強求了。」

張家翰:「我的愛沒有比較少,到底我的愛跟你(神父)的愛有什麼不同?」

「神父,你沒有愛過,你怎麼會懂我的愛?」

「當你回你的天堂時,我要下我的地獄!也許地獄那邊比較多人懂我!」

從對話中,可感受到家漢內心不被了解的孤寂,那種自己不懂為何會愛上男人的無助,以及因性向與眾不同的憤怒。愛情,的確不該有同性或異性的輕重之分,起初家漢認為,從來沒有談過戀愛又是異性戀傾向的歐神父,肯定無法了解自己內心的真正感受,但事後才發現,原來神父是要避免自己經歷他的痛苦,所以一直阻止自己去愛他,似乎也在暗示歐神父有可能也是當時人們口裡的「咖仔」。

一段等了30年的愛情

從上大學的那年後就失去聯繫的兩人,30年後已成為4~50歲的大叔。在同學會的契機下,開啟了家漢尋找Birdy的初戀尋根之旅。多年後的兩人再次相遇,竟是在異鄉的小酒吧裡重逢。舊情人像老朋友一樣,彼此寒暄、互揭糗事,彷彿一切都像是昨日發生般熟悉,別離前,用30年前蔚為盛行、代表我愛你的「晚安」(WAN-AN)來道別,少了年少輕狂的激情,取而代之的是那連綿不絕、永存心底的愛,彼此成了對方心底,那一輩子也忘不了的名字。

【關於作者】

艾弗森

從事數位內容行銷數年,曾在科技業服務也做過金融媒體領域,待過上市公司也做過新創,對於文字的熱愛卻始終未減,深信文字有著無可取代的溫度與力量。喜歡攝影及創作,更熱愛用電影說故事。深度影評,帶你看見更不同的世界。

臉書專頁「艾弗森的蚊輕電影院

個人網站「艾弗森的蚊輕電影院

※歡迎加入Y!電影粉絲團,接收更多Movie訊息!

movie_id:10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