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蓮立霧溪口小燕鷗蛋憑空消失 野鳥學會:恐遭人撿走

花蓮立霧溪出海口應有數量龐大的小燕鷗巢及蛋。(圖:花蓮縣野鳥學學會提供)
花蓮立霧溪出海口應有數量龐大的小燕鷗巢及蛋。(圖:花蓮縣野鳥學學會提供)

花蓮立霧溪至少有95巢的小燕鷗新巢內的蛋,全數不翼而飛,花蓮縣野鳥學會說,現場沒有破壞痕跡,應該是遭人為撿拾。

事實上在現場除了小燕鷗的鳥巢,在花蓮縣野鳥學會團隊今年和花蓮林區管理處合作,調查與監測立霧溪口保育類小燕鷗繁殖情形,每週執行兩次,到6月10號能夠在立霧溪口繁殖棲地發現95巢的小燕鷗,同時也有三級保育類燕鴴和東方環頸鴴、小環頸鴴會在該區繁殖。

不過到了6月14日於立霧溪口調查時,先前已經確認標記的巢位上,發現蛋全部消失,無破壞痕跡,連在四天前找到的新巢的蛋也不見蹤影,與過往陸續孵化可能會看見新生雛鳥,或是留下還未孵化的蛋的情形相當不同。鳥會依經驗推測,不排除是人為撿拾蛋,造成小燕鷗繁殖失敗,這對於生態調查執行和保育野生動物而言是相當大的挫敗。

監測、調查後,鳥會皆做標記,現在循標記位置,全數鳥蛋皆消失不在。(圖:花蓮縣野鳥學會提供)
監測、調查後,鳥會皆做標記,現在循標記位置,全數鳥蛋皆消失不在。(圖:花蓮縣野鳥學會提供)

野鳥學會說,他們於2022年調查結果發現,在立霧溪口的河床沙洲,看似荒蕪的沙地,能發現到累積126巢的小燕鷗育雛,顯示該區小燕鷗需要的魚類資源豐富,河床沙洲棲地穩定適合繁衍,是花蓮北區相當重要的一處繁殖棲地。

鳥會指出,小燕鷗是夏候鳥,每年4月抵達台灣各個河口濕地,5月開始進入繁殖季,要經歷孵蛋和餵養雛鳥,到7月過後幼鳥羽翼漸豐後,才會在8月陸續離開,飛往南半球澳洲度過。在台灣的這段繁殖期間,因為繁殖棲息的區域和人為活動的海灘重疊度高,各繁殖棲地都面臨諸如遊蕩犬隻、沙灘車、人為干擾等威脅,嚴重影響繁殖族群。

對此,花蓮縣政府表示,會在繁殖巢區插牌公告有保育類野生動物小燕鷗繁殖,縣府建設處水利科也會在4-8月小燕鷗繁殖期間增加水巡次數勸阻沙灘車進入。花蓮林管處則說會增加巡查鄰近保安林(2616、2617保安林)頻度。如有異常行為人現象將移請縣府農業處蒐證查處。讓小燕鷗在繁殖季4~8月能有安穩的繁殖空間,展現花蓮保育標的物種的成效。

鳥會認為,良好的小燕鷗生態環境,遭到人類嚴重破壞。(圖:花蓮縣野鳥學會提供)
鳥會認為,良好的小燕鷗生態環境,遭到人類嚴重破壞。(圖:花蓮縣野鳥學會提供)

鳥會呼籲,依據野生動物保育法規定,無論是一般類或保育類野生動物,未經主管機關同意,皆不得隨意捕捉、販賣,違者最重可處5年以下有期徒刑,併科150萬元以下罰金。任何人都不應該任意捕捉、販售野生動物。(梁國榮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