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失去民間交流 恐拉升官方敵意

兩岸旅遊若能開放,人員往來增加,民間的互信與諒解將有助淡化官方的敵意。圖為西門町知名伴手禮店。(本報資料照片)
兩岸旅遊若能開放,人員往來增加,民間的互信與諒解將有助淡化官方的敵意。圖為西門町知名伴手禮店。(本報資料照片)

原本各界期待透過旅遊開放,以民間交流來緩和520後兩岸緊張局勢,極可能落空,切勿小看實施禁團令觸發的風暴,政府須審慎為之。

從520就職演說到出團至大陸禁不禁,暴露兩大問題:

一是前恭後倨,或先軟後硬的放話模式。回想起賴清德總統發表就職演說前,有關政府人士對外稱將表達不卑不亢、維持現狀的政策立場,訴求兩岸一起追求和平共榮的善意,但520的最終演說,引用《憲法》稱中華民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互不隸屬等論述,與先前披露的內容堪稱兩個版本;同樣的模式也發生在禁團令是否取消,商總理事長許舒博日前會見政府有關人士後,稱預計月底會有團客開放的好消息,多個政府部門也釋出相對正面的訊息,最後的結果又是一場空。

類似放話模式長此以往,政府往後的預先通氣或釋放訊息,恐被視為「狼來了」,對政府誠信將有不小打擊。

二是兩岸將失去安全瓣。北京對於曾主張台獨的賴總統,毫無信任感,針對其就職演說,近期發動一系列文攻武嚇,意圖拉高警告調子,防止民進黨政府有進一步台獨言行,兩岸關係再度危機四伏。如果兩岸旅遊此時開放,人員往來增加,民間的互信與諒解,有助淡化官方的敵意。如果禁團令如期實施,大陸也不會把台灣列為出團地,兩岸將只剩下隔閡與仇恨,任何小事都將被無限放大,任何意外都極可能升級成衝突。

說穿了,兩岸官方當前相互呼籲的重啟交流,不過是恢復到2019年疫情前的情況,從大陸國台辦29日記者會的表態研判,如果台灣移除禁團令障礙,大陸願意開放旅行團入台,對於學位生和自由行,我政府必須對九二共識乃至於棄獨有一定說法,才可能放行。

蔡政府上台後,大陸從2018年起就逐漸減少旅行團與自由行來台,到2019年後自由行基本停止,只剩少量旅行團來台,當時我方也沒有宣布以對等原則,禁止組團到大陸。當前兩岸各自早已恢復境外旅遊,唯獨同文同種的兩岸旅遊仍半開不開,十分諷刺。

既然賴總統也宣示希望與對岸一起追求和平共榮,不用再相互等待,我們大可先宣布禁團令暫不實施,看大陸是否放團來,再做最後決定也不遲,讓大陸有台階下,緩解當前的緊繃態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