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科學家誘發果蠅孤雌繁殖 有助控制農業害蟲

國際科學期刊《當代生物學(Current Biology)》日前刊登一項研究,指出英國科學家找出引發黑腹果蠅(Drosophila melanogaster)進行孤雌繁殖的基因,成功使部分的果蠅與其後代在缺乏雄性的情況下進行繁殖。

劍橋大學表示,這是科學家首次成功誘導通常有性繁殖的生物——黑腹果蠅進行孤雌繁殖。

國際科學期刊《自然(Nature)》報導,科學家曾在實驗室中修改老鼠和青蛙的卵細胞,讓牠們進行單性繁殖,但這些實驗無法讓雌性動物發展孤雌繁殖的能力。

雖然許多卵生動物,如鳥類、蜥蜴、蛇等生物都被觀察到曾發生單性繁殖,但十分少見,通常是在動物園且環境中缺乏雄性才會發生。

該研究團隊花費6年、使用超過22萬隻果蠅進行研究。他們對果蠅基因進行檢測,逐一測試44個可能會影響孤雌繁殖的基因,並隔離雄性個體以增加孤雌繁殖的誘因。

論文作者之一的英國劍橋大學發育生物學家斯珀林(Alexis Sperling)說明,「基改雌性果蠅大概會用半輩子(約40天)尋找雄性果蠅,但後來放棄了,開始進行孤雌繁殖。」

科學家們成功找到正確的基因組合,誘發11%的雌性果蠅發展孤雌繁殖,其中有約1至2%的後代仍能繼續孤雌繁殖,但如果環境中有雄性存在,牠們還是會進行有性繁殖。

這些孤雌繁衍的後代都是雌性,雖然基因並非與母親一模一樣,但仍然非常相似;且在環境許可的情況下仍會選擇有性繁殖,說明孤雌繁殖可能是物種為了生存的策略。

斯珀林最近轉到劍橋作物科學中心從事農業害蟲研究,她指出,最近英國的蛾正因為廣泛使用破壞雄蛾繁殖的殺蟲劑而轉向孤雌繁殖,且導致繁殖能力加倍,對農業造成更大的影響。

斯珀林期望這些研究可以找出誘發進行孤雌繁殖的原因,並進一步控制農業害蟲。

更多公視新聞網報導
諾貝爾化學獎得主公布 由美、德兩科學家獲得
腦神經科學研究新利器 全頭型磁圖造影
科學家海上生活 TARA研究船揭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