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外委會主席:有具體成效 積極與中國接觸才有意義

(中央社記者陳韻聿倫敦2日專電)英國國會下議院外交委員會主席克恩斯近日接受中央社專訪,提到只有在具體成效明確可見時,積極與中國接觸往來才有意義。

克恩斯(Alicia Kearns)指出,外交部的職責是以英國民眾的利益和英國在海外的利益為依歸行事,但她憂心,目前英國與中國官方接觸往來的成果與英國的國家利益不盡相符。

外委會行使國會職權,監督行政機關外交部。克恩斯去年10月接任外委會主席,隨後於11月底至12月初率外委會代表團訪台,完成外委會醞釀數月的訪台計畫。

英國政府對中政策屢遭批評缺乏跨部會整合、一致性不足、戰略目標不明,甚至可信度有待提升。英國官方屢次強調與中方接觸往來的重要性,但批評者指出,接觸往來不是問題,問題在於接觸往來的條件、前提、目標和成效為何。

克恩斯說,據她所知,英國政府內部有份對中戰略,屬於高機密等級文件。她憂心,就連在外交部,恐怕僅極少數人有權閱覽這份文件,這意味理應瞭解政府對中戰略的各部會高階官員有可能從未過目,遑論一般公務員。

在這樣的情況下,該如何期待英國政府落實跨部會協調一致的對中戰略?克恩斯指出,這恐導致英國錯失良機、或對中曝險過度。理想的對中戰略應建立「護欄」,有助英國各界識別與中方接觸往來的合理界線為何,以及辨識中國的敵意行為並採取自我防護措施。令克恩斯擔憂的是,英方恐尚未掌握這些核心關切。

她指出,英國對中戰略有兩個根本缺陷,分別是如何應對人質外交(hostage diplomacy)以及跨國鎮壓(transnational repression)。「人質外交」指的是關押他國或本國公民為人質,以威脅或迫使他國屈從的外交手段。

在跨國鎮壓方面,舉例而言,中國駐曼徹斯特總領事館去年10月爆發領事館人員暴力攻擊和平示威港人事件,出手打人的包括時任總領事鄭曦原。英國政府事後不僅未宣告涉事中方官員為「不受歡迎人物」(persona non grata),更讓北京有機會以「正常輪調」為由召回相關人員,即便外交大臣柯維立(James Cleverly)稱中方之所以撤離人員,是「回應英方要求」。

克恩斯說,此外,中國的間諜活動已達「工業規模」,中方企圖讓避走英國的異議人士、以及像她這樣堅持公開批判北京對新疆、西藏、台灣及世界其他地方所作所為的政治人物噤聲。然而,英國政府未能強力應對跨國鎮壓、未能給鎮壓者造成有意義的後果。

至於人質外交,克恩斯指出,壹傳媒集團創辦人黎智英遭港府以觸犯港區「國家安全法」為由,監禁至今已超過1000日,英國官方卻遲不宣告黎智英是遭「任意拘留」,且未公開要求中方釋放黎智英。黎智英具英國公民身分。

克恩斯強調,任意拘留(arbitrary detention)是聯合國(UN)認可的用語,認定某人遭任意拘留意味相關單位有責任對此人及其親人採取更積極的支持作為,英國政府顯然尚未盡其所能。

問她是否擔憂部分所謂「知中人士」或許受教育養成過程的影響,成為在實務上恐有失專業的「親華派」。克恩斯指出,這樣的挑戰一向存在,承認特定國家與當初自己愛上的形象迥異,對某些人來說可能非常困難。

她說,她想告訴所謂「親華派」,若喜愛一個國家,就該為那個國家努力,而面對中國,這意味奮力對抗那些遏制、阻礙中國往更好方向發展的人。(編輯:高照芬)1121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