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聖節到了 如何幫孩子選擇「比較健康」的糖果?
文/周怡宏 資深兒科醫師〡信誼好好育兒網
又到了萬聖節孩子們玩「不給糖、就搗蛋」的活動了,但孩子拿了好多糖回家,到底給孩子吃糖的風險是什麼呢? 有「比較健康」的糖果嗎?
愛吃甜食與糖果是每個孩子和大人的天性。當孩子對糖果表現出執著或者偏見,就代表是一種受到限制的表現,可能孩子被限制而無法接觸糖果,或者沒有足夠機會吃到糖果而得到滿意與滿足。自古以來父母總在吃糖與否之間感到兩難,學者們也是爭論不已,但最重要的仍是守住健康的大原則。
糖果對人體健康的負面影響有多少?
糖果含有過多的糖分、不健康的脂肪與熱量,通常也不含營養素。若再加上巧克力、焦糖、核果等成分,不但有高熱量,有些也具高飽和脂肪含量,長期下來就造成體重增加。攝取多量糖果時,會排擠正常食物,而消化高糖分的糖果時,則需要耗掉許多營養素,造成鐵、維生素A與C、鈣質等營養素缺乏,形成貧血與營養不良。
根據統計,大約有40%吃下的糖分會在身體內以脂肪儲存起來。想享受吃糖果又不希望肥胖,就得要學習選擇好玩即可(fun-size)的份量;家裡也別放置大包的糖果餅乾。此外,家長最該改變的是快捨棄把糖果當作獎勵的教養觀念與作法。
糖果是小孩的毒藥!甜食會影響孩子6大發育
色彩鮮豔的糖果,其實暗藏高糖、高熱量;號稱「液體糖果」的含糖飲料,更是幾乎全由水及糖分所組成。這些包著糖衣的健康殺手有6大影響:
1. 增加肥胖的機率。當孩子從糖果中攝取過量的糖分,多餘的能量將會轉化為脂肪、造成肥胖。高含量的糖分也使得皮質醇濃度升高,而使血中胰島素增加,因此減少脂肪的代謝分解。
2.造成貧血、營養不良與免疫下降。攝取過多的糖會導致體位肥胖或瘦小的兩極化現象,因為糖的高熱量會影響孩子的正餐;若正餐吃不下、無法均衡攝取營養,長期將導致營養失調、免疫力下降以及體重過輕。而身體在代謝糖分時需消耗維生素B群,當維生素B缺乏時,將會增加貧血機率。
3.提高蛀牙機率。糖果吃得愈多,蛀牙機率愈高,糖果會使蛀牙菌生長增加,破壞牙齒與周邊牙齦組織,因而加速牙齒腐蝕與蛀牙過程。尤其是焦糖、太妃糖及一些需要咀嚼的糖果容易黏附在牙齒上。
4.增加罹患糖尿病與心血管疾病的風險。不健康的飲食習慣造成心血管疾病也跟著年輕化。當糖果攝取愈多,過多熱量易轉化為脂肪,會使胰島素敏感度降低與抗性增加,也可能使三酸甘油脂過高,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隨之增加。糖分也使得鈣質易從骨骼溶出,增加骨質疏鬆症的風險。
5.學習能力不佳與過動傾向。吃甜食過多容易精神煩躁,因為其中的葡萄糖氧化反應需要消耗大量的維生素B1,造成人體維生素B1不足,使得葡萄糖氧化不全,產生乳酸等代謝產物。這些代謝物在腦中蓄積,會影響中樞神經活動,產生精神煩躁、注意力不集中、易哭鬧等症狀。很多父母擔心添加人工色素的糖果會讓孩子容易罹患過動症,事實上這類型的研究雖然很多,但至今未有定論。與其擔心色素,更應該要先面對的是「糖」本身。
6.影響腦部發育與視力。多吃糖果和甜食會降低食欲,導致減少蛋白質和維生素的攝取量,影響腦部發育。此外,糖分代謝也需要維生素B2,可能造成體內缺乏維生素B2,進而導致視神經炎,使視力下降。
糖果不分等級,沒有「比較健康」的糖果
糖果不是完全不能吃,關鍵在於吃的份量。重點在於適當控制,而不是用合成的甜味劑來取代糖,買回家自以為安心就讓孩子隨意吃。需要注意的重點如下:
1.添加糖vs.自然糖分:根據國民飲食指標的建議,在每日飲食中,添加糖攝取量不宜超過總熱量的10%,在這範圍內攝取糖分都是適當的。健康飲食的重要概念是吃天然、吃未經加工且不含額外添加物的原型食物。美國心臟醫學會也建議兒童與青少年每天攝取應少於6湯匙的添加糖(指在食物製作或加工過程加入的糖分);每週也不要喝超過240毫升的含糖飲料;2歲以下則完全不應攝取添加糖。一些不含添加糖的天然替代物包括葡萄乾、棗子中加堅果,或者果乾類,但是仍需注意糖分含量。
2.注意包裝標示的真實意義:檢視包裝成分是否標示無添加色素、無添加動物膠、無添加香料等,若仔細看看成分表中有三仙膠、鹿角菜膠、麥芽糊精等,一樣是屬於人工添加物。
3.無糖的糖果不一定健康:要完全不讓孩子吃糖或許很難做到,有些家長就搜尋無糖的糖果,希望讓孩子吃的相對健康。事實是,無糖並不代表健康,更可能添加其他合成的甜味劑,多吃一樣有害健康。包裝標示Sugar Free、無糖/輕熱量、100%水果原汁等,即使標示沒有加傳統的蔗糖,但都另外添加代糖或人工甜味劑,包括糖醇類的甜味劑、木糖醇等,讓糖果吃起來有甜味,這些都是合成出來的產品,因此只是標示不加糖,但未指出加入其他人工添加物。雖然目前市售產品中的人工添加物都須符合美國FDA規範使用,在安全範圍內食用是沒問題的,也尚未有實證研究能證實,食用過多的人工甜味劑會對人體造成什麼危害,但嬰幼兒成長過程中還是少吃為妙。
看更多信誼好好育兒網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