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聖節日期其實不是10/31?萬聖節裝扮之外還有哪些活動?

萬聖節搞怪玩創意時刻來臨!無論是餐桌看似驚悚的美食、街頭上陰森的布置氛圍、人們身上的奇裝異服,日常生活中的種種細節,在在預示著萬聖節的到來。過去萬聖節是個嚴肅的節日,但近來詭譎恐怖的氛圍逐漸淡去,反而成為許多人共襄盛舉的節慶。究竟萬聖節日期為何?萬聖節由來是什麼?為什麼萬聖節要裝扮?地味萬聖節又是什麼?跟著Yahoo奇摩新聞編輯室一起來了解!

相關新聞》不給糖就搗蛋!小心群魔亂舞,美國最萬聖節的城市~

They knock on the door and when it opens, a boy dressed as a ghost appears in the foreground.  Trick or Treat!
萬聖節前夕,不少小孩會把鬼怪元素穿上身,再到鄰居家門前討糖果吃,呼應萬聖節的娛樂氣氛。(示意圖/Getty Images)

萬聖節日期到底是哪天?萬聖節由來是什麼?

萬聖節類似於台灣的中元節,是個與鬼怪、靈異有關的節日。多數人一直誤認為10月31日是萬聖節,事實上10月31日這天是萬聖節前夕(Halloween);正確而言,萬聖節(All Saints’ Day)是在每年的11月1日,依字面上的意思即為「所有聖徒之日」。只不過人們習慣在10月31日萬聖節前夕,慶祝西方鬼節的到來。

關於萬聖節由來,雖然有諸多版本,但普遍認為萬聖節最早的雛形,可以追溯至2000多年前居住於蘇格蘭、愛爾蘭的牧羊民族凱爾特人(Celts)。在當時凱爾特人的曆法中,5月1日代表夏天到來,10月31日日落意味冬天到來、夏天終結,11月1日則標誌著新年初始。因此10月31日這一天,凱爾特人會舉行祭典,慶祝豐收、準備過冬並迎接新年,他們把這天稱為薩溫節(Samhain)。

隨著歷史的演進,凱爾特的習俗慢慢被基督教文化吸收,賦予薩溫節新的意義。對基督教徒來說,萬聖節是慶祝聖者和殉道者的嚴肅節日,亦是鬼魂最靠近人間之時,故傳統上並不特別鼓勵參與。不過在時代的流變下,萬聖節的陰暗詭譎氣氛不再,反而搖身成為全球知名節日,越來越多人會共襄盛舉,成就一場場熱鬧的搞怪嘉年華。

萬聖節為何要裝扮?地味萬聖節又是什麼?

萬聖節起源自凱爾特人,他們相信,10月31日之後夜晚逐漸變長的日子裡,陰間及人間的界線會愈趨模糊,亡魂很容易重回人間遊蕩。而為了嚇跑這些邪靈,凱爾特人於是決定把自己打扮成鬼怪的樣子,以混淆視聽,讓鬼怪們誤以為「大家都是同類」的習俗也就此形成。換句話說,萬聖節古怪的裝扮,可以視為一種萬聖節的驅鬼儀式。

如今,每逢萬聖夜前夕,總能在大街小巷,看到大朋友小朋友穿上平常沒機會、沒場合或不敢穿的衣服,一起加入萬聖節裝扮搞怪的行列。這幾年來,日本也出現另一種創意裝扮「地味(じみ)萬聖節」,地味是指低調、樸實,也就是推崇在萬聖節平凡地裝扮成「日常生活中都能見到的人」。

那麼地味萬聖節該如何發揮?Yahoo奇摩新聞小編舉例給你聽!在飯店大廳穿著浴袍、手拿啤酒、一臉迷惑無助的樣子,可以演繹忘記帶房卡就出門買啤酒的大叔;穿著主題性服飾、手拿著螢光棒、在捷運上倒頭就睡,可以裝扮成剛參加完演唱會的熱血粉絲;套著睡衣、一頭亂髮、戴著眼鏡厭世地呆坐在電腦前,可以模仿休假中被老闆電話吵醒無奈工作的上班族。這些角色在生活中隨處可見,只要打扮得宜、觀察細節,並賦予角色某種情境,就能達到地味萬聖節的效果哦!

萬聖節活動還有哪些?萬聖節布置可以掌握哪些元素?

萬聖節引人入勝的看點,除了街道上奇裝異服的人們,還有大家耳熟能詳的「不給糖就搗蛋」、傑克南瓜、咬蘋果等活動,賦予萬聖節更多元且神秘的氛圍。

不給糖就搗蛋(Trick or Treat)

BBC指出,「不給糖就搗蛋」的習俗源於數百年前中世紀的英格蘭,當時人們會挨家挨戶以「替亡者祈禱或唱歌」為由換取食物,此舉稱為「Souling」。大約在維多利亞時期,屋主贈送的食物多半是一種稱為靈魂蛋糕的糕點;直到現代才演變為給糖果、巧克力。每到萬聖節前夕,許多孩子會裝扮成殭屍、鬼怪、女巫等角色,手拿提籃到鄰居家按門鈴,此時屋主就得拿出糖果、小禮物給孩子們啦!

雕刻南瓜燈(Jack-o'-lantern)

說到萬聖節,就不能不提到家家戶戶都要擺設的南瓜燈。其實,最早的燈籠是用蘿蔔、馬鈴薯、甜菜製作,萬聖節文化傳至美國後,南瓜的使用才變得普及,而放置南瓜燈的目的是驅魔,保護自己和家人不受傷害。根據陽明交通大學人文科學中心資料,傑克燈籠的起源說法不一,但有一說稱傑克燈籠源自於愛爾蘭傳說:

傑克向來作惡多端,某次他將魔鬼騙到樹上,並在樹幹刻上十字架,害魔鬼無法下樹,魔鬼只好答應傑克再也不騷擾他,才順利獲釋。傑克死後,因生前素行不良,天堂拒收傑克的靈魂;又因傑克與魔鬼的協議,造成地獄也無法收留他的窘境,最後傑克只剩一把炭火,他將炭火放入鑿空的蘿蔔中孤獨遊蕩人間。這項傳說傳到美國後,美國人發現南瓜更好挖洞鑿空,便誕生今日常見的南瓜燈,代表著遊蕩於天國及地獄間的亡魂。

咬蘋果(Apple Bobbing)

至於咬蘋果的由來,據傳和古羅馬時代的果園女神波摩納(Pomona)有關。神話故事中,果樹的收成及豐收與否,都掌握在波摩納手裡。古羅馬攻占凱爾特人領地後,發現蘋果收成季節跟凱爾特人慶祝的薩溫節很接近,因此融合兩者,衍生出在萬聖節前夕吃蘋果的習俗。這也是為什麼參加萬聖節派對時,經常可以看到熱蘋果酒,或是包裹著太妃糖的焦糖蘋果的緣故。

咬蘋果遊戲的玩法,則是在大盆子或水缸中裝滿水並放入蘋果,參賽者用牙齒咬起飄浮在水面上的蘋果就算勝利。據說原本是未婚女性在玩,最先咬到蘋果者,被認為會打頭陣先結婚;而咬到蘋果的女孩,會將蘋果放在枕頭下,以期夢見情人。

其他萬聖夜的代表性象徵,大多也和死亡脫不了關係,比如鬼屋、墓地、骷髏、幽靈等恐怖象徵物,都能夠讓人聯想到萬聖節。此外,女巫、蝙蝠、黑貓、蜘蛛、蜘蛛網、吸血鬼、貓頭鷹等,也都是萬聖節常見的元素,大家在萬聖節裝扮或布置環境時時,不妨參考上述元素,打造更豐富的萬聖節氛圍哦!

延伸閱讀》不給糖就搗蛋!認識西方鬼節萬聖節習俗/由來/各國慶祝方式

撰稿記者:陳昭容

核稿編輯:廖梓鈞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