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華常民小吃指南 巷仔內的老滋味

民眾在「萬華世界下午酒場」享受微醺時光。(圖片來源/忠泰建築文化藝術基金會,台北畫刊授權轉載)

艋舺曾是清代台灣三市街之一,也是台北最早開發的地點。1920年此處更名為萬華,從此「萬年均能繁華」的祈願與地方居民共存共生,百年來各種常民小吃也沿著信仰中心艋舺龍山寺周邊匯聚、發展,成為品味萬華歷史風情與飲食文化的最佳媒介。

老店林立,傳承百年平價美食

萬華地區為早年重要的交通樞紐,更是繁盛的商業聚集地,自百年前即發展出各種美食小吃。台北市萬華街區發展協會理事長洪文和細數「川業肉圓」、「龍都冰菓」及「兩喜號」等老店,都是國內外饕客必訪之地,平價美味的肉圓、炒米粉及冰品等小吃,不僅滿足當地居民的口腹之欲,同時也是國民外交的利器。

洪文和建議,萬華的小吃之旅可從比鄰艋舺龍山寺與剝皮寮的廣州街開始。此處老字號店家林立,如「周記肉粥」的台式肉粥和炸得皮脆肉香的紅燒肉、「龍城號」的切仔麵與香菇雞湯、「金好吃花枝羹」的各種羹湯,都是名聞遐邇的古早台味,也有由新住民掌勺、配料豐富且湯麵酸辣帶勁的「韋晴雯柳州螺螄粉」,走一趟就能嘗到各式美味。

「川業肉圓」的紅糟肉圓是旅客必點的百年古早味。(攝影/吳貞慧,台北畫刊授權轉載)

萬華不僅老店雲集,更有米其林指南推薦的必比登美食,單單在華西街夜市就有三家獲選。「小王煮瓜」以醃漬入味的清湯瓜仔肉及滷得油香黑亮的滷肉飯聞名;「源芳刈包」以鬆軟刈包皮結合滷豬五花及配料,令人大口滿足;「昶鴻麵點」必點以豬頰肉做成的菊花肉麵和黑白切,旅客不妨依循米其林指南,前來體驗萬華的美食魅力。

「小王煮瓜」的滷肉飯及清湯瓜仔肉是艋舺在地美味。(攝影/陳俊銘,台北畫刊授權轉載)

產業煥新,翻轉萬華美食風貌

老店不僅是文化傳承的基地,更是萬華持續推動產業創新轉型的最佳見證,聚集於艋舺地藏王廟與龍山寺周邊的數十家草藥店,曾是重要的民俗醫療場所,如今隨著時代發展力圖轉型。

洪文和舉例,位於西昌街的「老濟安」第三代經營者為了讓更多人了解青草的妙用,將人們印象中昏暗的傳統青草行改造為明亮的現代風格,除了推出各種茶飲,也持續開發青草鳳梨酥、茶包、沐浴包、泡腳包等產品,成為大受歡迎的伴手禮。此外也推出多種體驗課程,例如製作草本茶飲及沐浴用的藥草球等,讓更多人認識草藥的特性與生活運用。

「老濟安」轉型後推出體驗課程,利用藥草特性調製「青草紅酒」。(攝影/劉耀勻,台北畫刊授權轉載)

同樣致力於創新的還有位於直興市場的「協興蛋業」,開店70年來以販售雞蛋、鴨蛋及鹹蛋等各種蛋品為主,並與養雞場合作,讓消費者能得知蛋品的產銷履歷,同時也開發雞蛋糕及鳳梨酥等美食。

走入市場,品味道地常民風情

相較於直興市場以在地人為客群,約二百公尺外的東三水街市場更具知名度。洪文和指出,歷史悠久的東三水街市場在二十多年前曾是台灣最高單價的市場,因為食材品質優良,許多飯店直接來此採購。例如市場名店「艋舺大豐魚丸」料好實在的新鮮魚漿製品及炸物,已是在地人與旅客的必買品項。

「艋舺大豐魚丸」的炸牛蒡香脆美味,受顧客喜愛。(攝影/吳貞慧)

近年東三水街市場轉型為親子主題觀光市場,攤商鐵門施以彩繪,並舉行街區導覽、兒童營隊等市場體驗活動,為老市場增添觀光趣味。「現在有很多老師會帶小朋友來逛市場,而且因為鄰近龍山寺,也有許多外國觀光客會進來逛逛。」洪文和說,下一步將推動市場店家以QR Code提供英、日、韓文的解說,讓在地市場走向國際。

洪文和分享,位於東三水街市場內的古蹟「新富町文化市場」,現今轉型為多元活動空間,也很適合旅客前來走逛。除了透過主題策展,了解市場從日本時代與萬華一起成長、興盛及沉寂的歷史,也能在市場採買下酒菜後,直接到開放攜帶外食的「萬華世界下午酒場」點杯飲品,在日式酒場的微醺氣氛中享受愜意時光。

新富町文化市場舉辦親子共學的「餐桌學堂」,推動市場飲食文化。(圖片來源/忠泰建築文化藝術基金會,台北畫刊授權轉載)

吃飽喝足後,洪文和也推薦旅客前往剝皮寮歷史街區,在傳統店屋與紅磚牆、拱形騎樓、雕花窗櫺間,見證艋舺市街的發展與建築特色,或是走進艋舺龍山寺向神佛祈求平安,到龍山寺地下街卜算、請視障按摩師舒緩緊繃的肩頸,無論身心都能獲得療癒。新富町文化市場舉辦親子共學的「餐桌學堂」,推動市場飲食文化。

從傳統走向現代,萬華持續以海納百川的包容性融會新舊,在下一個百年也將以豐盛多樣的美食,款待每位到訪者。

飮酒過量,有害健康

本文轉載自《台北畫刊》。更多精彩內容,請詳見《台北畫刊》官網

(原始連結)


更多信傳媒報導
戴在頭頂上的皇冠 ──臺日友好攝影師小林賢伍 鏡頭下的新北海岸
AI家教的未來:真正的一對一關注 學習不再跟不上
早上那一杯咖啡賣的是什麼?快才是最重要的交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