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晉發商號 再次與米相遇

中國時報【吳垠慧╱台北報導】 從沒落到近年老屋新造重生,葉晉發商號米糧桁這個超過百年歷史的宅邸,除了是屋主代代生活的空間,內部空間還歷經碾米店、印刷業和中藥行,這些記憶都是葉家第五代,與蔡嘉豪及魏子鈞對於葉晉發商號米糧桁再造的思考。 葉晉發商號米糧桁入圍2017《遠東舊屋改造特別獎》。葉晉發位於迪化街北段,為歷史性建築物現存較完整的區域,清代至日治時期為台北商業發展最鼎盛的地方。 老宅不僅是葉家居所,也曾是葉家經營的碾米店鋪及土壟間。米業結束經營後,第二進1樓租給印刷業,鼎盛時期有3家印刷行同時承租在此,店口租給中藥行。10年前中藥店才搬走。 10多年前,葉氏家族開始整合產權並投入空間修復、歷史建築的文化登入等工作,過程中,第五代經營者思考如何在保存老宅的空間之外,還能重新拾起祖業,讓這棟超過百年的歷史空間兼具靈魂與創新。兩年前委託蔡嘉豪及魏子鈞一同思索老宅空間與米及生活對話的新樣貌。 團隊的改造主軸有三,一是「找回老宅、生活、米」。空間計畫中,調整第一進1樓為米糧行的商品銷售;第二進1樓為米製烘培食品與複合式展演營業空間;2樓為文創事業的共創辦公區;3樓是葉宅行政辦公室、文物展示與神明廳。 二是「老的梳理、新的輕置」。因應消防法規出現許多防火區劃隔間、防火門遮蔽歷史建築。團隊初步以梳理方式打開這些隔間與牆體,再利用金屬網做為新介面,與老宅物件達到平衡。 三是「以結構作為家具」。採取「輕的置入」作為面對歷史建築的態度,材料與構造形式都保留最高的穿透性,並提出以結構作為家具,以自承重的反向木桁架支撐起屋架與展示牆面於空間中,同時是為結構也為家具。 評委之一的逢甲大學建築專業學院院長黎淑婷認為,原建築不僅活化空間再利用外,同時呈現了碾米及米的歷史,以經過設計的米糧桁方式,幾近於藝廊展示手法,與進入的民眾第一線接觸,細膩地將迪化街街屋型態商業行為及常民的銷售升級,輕食吧檯及烘焙區的隨性與展演空間相遇,營運和空間計畫都是非常精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