蒸饅頭/劉光軍

劉光軍

我家一年四季很少從外面買饅頭,都是老妻自己蒸饅頭吃。蒸著蒸著就到了臘月,耳朵邊又會時不時地傳過來孩子們的兒歌聲“小孩小孩你別饞,過了臘八就是年。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寫大字。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蒸饅頭。二十七,殺年雞。二十八,貼窗花。二十九,扭一扭。三十晚上守一宿。”每到這個時候,就覺得有了“年味兒”,心裏就會有一種異樣的感覺。而這時候的每家每戶都會像兒歌裏唱的那樣定個日子蒸饅頭。這倒不是說非得到了臘月二十六才去蒸饅頭。反正大多是拐轉二十的某一天。我家也是一樣,對一年是二十一,對一年就可能是二十三,也可能是二十五、二十六,反正是都要蒸的。

這時候蒸饅頭和平時大不一樣。首先是參加蒸饅頭的人數。平常就老妻一個人連和麵帶上鍋蒸,現在卻是全家齊動手。老妻和兒媳婦一大早就開始兌面,然後我和兒子把兌好的麵團放在案板上反復的擠壓。壓面是最費力氣的,幾炮壓下來就會累的滿頭大汗,面紅耳赤,氣喘吁吁。揉饅頭我們不會,還是她們娘兒倆的活兒,尤其是老妻,揉起饅頭來那叫一個利索,三下五除二就是一個,像是流水線。接下來就是我負責燒火,待水開了就會叫她們“裝鍋”。當打開鍋蓋的那一刻,聽著鍋裏的水翻滾時發出來的聲音,看著一團團熱氣包圍著她們的面頰。看著她們熟練地洗絨布、鋪絨布,看著那雙怕被蒸氣燙著而時時躲避的雙手,心裏愜意之極。再一個就是量大。一般平時也就是兩三天蒸一次,這次不一樣了,一次就要蒸滿滿一大笸籮,吃上個十天半個月絕對沒有問題。因為村裏有個風俗,從正月初一到正月十五所有的婦女是不蒸饅頭的,以便於她們開開心心過個好年,還有就是也好讓辛辛苦苦做了一年飯的她們好好地休息幾天。再就是還要蒸一些平時都不會蒸的如用棗豆做餡的“大供享”,“棗枕頭”。還要做很多敬神用的面塑。什麼雞呀、魚呀,羊呀、龍呀……等等。

蒸饅頭的這一天,需要起個“小五更”,天不亮就得起來做準備,我忙完後就去燒火,一燒就是一天。每當這時候,我看著灶膛裏活蹦亂跳的火苗,聽著濕柴被火燒時發出的“滋滋”聲,感覺是那麼的富有情趣。饅頭蒸多了的時候還要搭黑趕。這樣一直坐一整天也的確很累人,到蒸起的時候都有點站不起來了。但當我看到那滿滿一笸籮白生生,暄騰騰的大饅頭的時候,就什麼都忘了,只覺得很開心。

蒸饅頭的時候也有很多的忌諱,一是不能一直說個不停,最好是不說話。當饅頭完全蒸好了的時候,你不能說蒸完了,你得說蒸起了。還有就是蒸饅頭的時候小孩子不能參和,因為有些是要用作供品的,既是敬神就要懷有敬畏之心。

雖說是童言無忌,但還是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好,乾脆不讓孩子們在跟前為好。